臺灣《聯合報》20日發表社論説,國民黨為何會走至今天的境地,是難以想像的事。去年“九合一”選舉的慘敗,看似已跌到了谷底;誰料,面對2016大選,這個失去重心的政黨仍在持續下滑,而且看不到停損的盡頭。明年選後,國民黨除了丟疆失土,內部亦可能陷於四分五裂,再也找不到回歸的路徑。
社論摘錄如下:
這樣的臆測,並非危言聳聽。人們只需看看藍營黨政領導人的無所作為,看看黨內幹部的茫無頭緒、看看地方民代之離心離德,即可嗅出空氣中那股泥石流即將到來的氣味。洪秀柱這一役打得如此辛苦,除了黨中央及所謂A咖們對黨內初選根本漫不經心,包括馬英九領導的臺當局早早就陷入“看守”格局,朱立倫領軍的黨機器幾處於無領導狀態,享盡榮華富貴的黨內大老相繼袖手作壁上觀,再加上墻頭草的地方人物不斷隨風飄搖,在在影響了形勢的開展,更嚴重拖累了“立委”的選情。
簡言之,國民黨明年最壞的情況,除了丟掉執政大權,並失去“國會”的多數地位,還極可能因“後馬時代”的一波權力爭奪而陷入傷筋動骨的撕裂,再也無法黏合。如果事態發展到那個地步,則將比2000年首度政黨輪替後的形勢更為惡劣,對內將紛亂不已,對外則失去扮演政治杠桿角色的力量;更嚴重的話,甚至造成藍軍支援群眾的長期散失。果真如此的話,這上下兩代國民黨人都將成為臺灣民主的罪人。
國民黨是歷經多次分裂及政黨輪替的百年老店,為何如今再度陷入分崩離析的困境?綜合各種長短期因素,大略可歸納為三點;其中,最明顯的當然是黨內領導者的無能與失敗,這也是外界批評最多之處。
馬英九兼黨主席時,或許為彰顯其“超越黨派”的立場,或者是無暇兼顧黨務,或者如某些黨內人士批評的“對黨缺乏感情”,他雖奢談黨內改革,但實質上,對黨的前瞻發展、人才培養及制度建立均甚少費心。在這種情況下,黨的向心力不斷流失,只能靠執政的權力光環聚攏各方人馬;及至馬執政後期,因政績欠佳而權力光環流失,黨內的凝聚力就更弱了。而朱立倫接任主席後,竟不顧外界的莫大期待徑自棄選2016,又放任黨內初選程式雜亂無章,包括內外的政治縱橫捭闔都形同空城。國民黨內其實人才濟濟,但由於缺乏領導和凝聚,表現出來竟如同一盤散沙,完全看不到它應有的質感。
其次,除了領導人的因素,國民黨長期在思維上缺乏與時俱進的價值調整和體質上的汰舊換新,也是造成它不合時宜的主因。國民黨長期將重點放在臺灣“憲政”的維護及兩岸和平的維持,竟將“本土”這一塊的經營放手由民進黨獨佔,因而逐漸失去對臺灣新世代的號召與訴求;更有甚者,連黨內本土派都以此為藉口來反噬中央,這不能不説是國民黨地基流失的一大因素。從體質看,也正因為國民黨缺乏對本土基層的紮根,而不得不在中南部與一些地方派系進行特殊的政治結盟,久而久之便成為黨內結構上的弱點,不時為人所乘。
第三,在戰略上,由於國民黨對既有政治論述和制度架構過度馴服,而喪失了戰鬥性格與能力。民進黨的臺面人物多數是第一代從政者,他們必須在激烈的戰鬥中爭取和捍衛自己的江山,因此養成能徵善戰的本能。相形之下,國民黨內人物多半是繼承父業的第二代,多半已不知基本的攻防戰術,遑論謀略佈局;甚至,由於習于順境的安逸優雅,一遇逆境即倉皇不知所措。馬當局第二任的三年多來,受到的攻擊污衊不計其數,但黨內能理直氣壯公開抗辯的,竟是寥寥可數。政治人物居亂世而畏難避戰,一遇街頭抗爭便徑告稱降,這種表現,自使得國民黨的氣勢再而衰、三而竭。
不可諱言,目前藍軍最重要的思考,不是洪秀柱會不會當選,也不是明年“國會”還能維持幾席,而是明年大選後國民黨會不會再面臨一次大崩裂。如果不願看到國民黨像自由落體般地繼續下墜,不願看到它明年大選後摔得支離破碎,還有一點熱血的國民黨員都應該站出來説點什麼或做點什麼。畢竟,這不是朱立倫的國民黨,也不是馬英九的國民黨,而是許多黨員共同的政黨。當然,如果認為黨必須打掉重煉,才有再生的機會,那就等著看吧!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