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在馬英九任內推動節能減碳政策,在臺灣島內成為風潮。馬英九日前率自行車俱樂部成員與年輕學子遊騎舊草嶺自行車道,除了體驗環島自行車道建設成果,並期許將臺灣打造成運動島、自行車島。臺灣《新生報》12日發表社論表達願景:除了以休閒運動為主導理念的自行車島願景,我們更期盼自行車的基礎設施也能在都市地區逐漸完善,讓更多民眾願意、也喜歡以自行車通勤與通學。
社論摘錄如下:
馬英九任內,臺灣“教育部體育署”、“內政部營建署”、“交通部觀光局”和“公路總局”以及“行政院環保署”等機構,均積極補助臺灣各縣市政府規劃建設自行車道,同時在“交通部”運輸研究所整合下推出環島自行車路網,並充實其軟體與資訊系統,讓島內民眾與國際觀光客均能享受安全、親和、美麗的自行車騎乘環境。除了以休閒運動為主導理念的自行車島願景,我們更期盼自行車的基礎設施也能在都市地區逐漸完善,讓更多民眾願意、也喜歡以自行車通勤與通學。
臺灣“交通部觀光局”參加國際“二○一五明日旅業大獎”,臺灣的“舊草嶺自行車隧道及環狀線”從全球參賽近60個國家和地區160件提案中入圍,獲得國際高度肯定。此“舊草嶺隧道”于1924年貫通後即為鐵路隧道,後因鐵路電氣化及單線通車不敷使用,于1986年另建新草嶺隧道,而此舊隧道在封閉近20年後,在“交通部”與宜蘭縣政府共同努力下變身為“自行車隧道”,讓民眾對當地人文古跡與自然生態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時結合東北角海洋地質景觀和漁村文化等要素,早成為車友推薦的必騎路線。這個強調低碳休閒與健康生活的自行車道建設成果,當可繼續複製在其他觀光景點,朝向運動島、自行車島的目標邁進。
馬英九曾在去年8月與青年學子討論時提及贊成推動環島自行車網,將自行車作為運動休閒工具,但對於自行車成為通勤、通學交通工具則沒有信心。此對照全球重要國家和地區的交通政策,均已針對都市步行和自行車慢行交通環境與使用比例設定目標與行動方案,並逐步在硬體建設、軟體服務與宣導用路行為等方面落實推動,我們呼籲馬英九推動休閒運動自行車的同時,應再進一步推動通勤通學的自行車環境,讓臺灣不僅在自行車製造與設計産業方面強,更在自行車使用方面成為健康地區。
當然,在現有汽車、摩托車為主的道路環境,自行車會增加道路交通車流衝突。但許多研究也顯示,當自行車使用量越高,即會産生質變而使傷亡率明顯降低。臺北市與高雄市在捷運或輕軌電車建設過程中,已經開始重新分配更多道路資源給慢行交通,“交通部”與“內政部”對於市區道路設計及交通管理法規,更應檢視對於自行車安全使用環境的保障。此外,臺北、新北、臺中、彰化、高雄等地的公共自行車使用,均獲得民眾喜愛,使用率也上升,但公共自行車與汽車、摩托車、行人的衝突卻也明顯升高。因此,在自行車道硬體建設的同時,必須要透過教育宣導與執法來培養自行車使用文化,讓各型車輛與道路使用人相互尊重。
由休閒運動自行車轉為通勤通學自行車,已是很多國家和地區城市綠色交通的具體政策。我們交通、旅遊、體育、環保、城鄉發展等單位多年的努力已經在休閒運動自行車環境具有傲人成就。臺北市即將在2016年舉行“自行車城市全球論壇”,而這項起源歐洲、首次在亞洲舉行的大會,就是希望能以臺北自行車環境改變經驗,成為世界轉型城市的典範,我們預祝該項目標能夠成功達到,並期有更多臺灣的城市加入此一發展目標。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