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島內媒體吁調整薪資 改善經濟果實分配

2012年04月10日 09:0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上周,臺灣鴻海董事長郭臺銘突然宣佈要給臺灣員工大幅調薪,隨後也引起其他島內科技業者的跟進。由於物價上漲,郭臺銘説,“鴻海有責任幫員工調整薪水”、“照顧員工是企業的社會責任”。對此臺媒《中國時報》10日發表社論評價説:大哉斯言!其實,臺灣上班族“薪苦久矣”,現在,是到了該改變的時候了。  

  社論説,雖然臺灣以GNP統計一直成長,從一九九八年的一萬二千多美元,增加到今年的二萬一千美元,但實際上一般臺灣上班族受惠極少。根據臺灣行政主管部門主計處統計,近十多年來,島內受僱員工平均薪資幾乎是完全停滯,考慮物價因素後的平均實質經常性薪資,甚至比十三年前還低,原因就出在經濟成果分配比重失衡。  

  社論指出,過去,臺灣受僱員工報酬佔GDP的比重,大概都在五成上下,這代表一般上班族可分到經濟果實的一半左右;但這個數字在一九九○年達到五一.四%的高點後,就上不去了;不但上不去,還逐年下降,現在只剩下四四%。相較其他地區,雖然也因為全球化因素,讓勞工議價能力下降,導致受僱員工報酬佔GDP比重從高點下降了五到六個百分點,但其比重至少還都維持在五五%上下,如臺灣一樣掉到四四%,真可謂是慘中之慘。日前臺灣萬泰銀行董事長盧正昕就説,三十五年前他進花旗工作,起薪四萬四千元;今天銀行找主管級的儲備幹部,薪水居然只有五萬五千,去年連五萬元都不到。讓他大嘆“臺灣的白領實在太便宜了”。  

  這十多年來,一來是全球化,臺灣受僱員工面對包括對岸在內的全球人才的競爭,二來許多上市櫃公司日益“華爾街化”。哈佛管理學中,強調企業的責任包括:員工、股東、社會等三方面利益的平衡,但從分配比看,臺灣企業明顯日益傾向股東,員工日益被忽略。過去除非企業虧損,否則受僱員工幾乎年年都能盼到調薪;現在則是“調薪是例外,不調才是正常”。甚至連外派到大陸的“臺幹”,十年前能享有遠高於原薪資與福利的待遇,以作為補償。現在不是取消就是大幅縮水。相較之下,韓國企業派出員工到大陸與其他國家和地區,都給予高額的外派獎金,連子女教育等家庭因素都包含在企業責任內。兩者相較,實有天壤之別。  

  社論分析,臺灣經濟果實的分配不斷惡化,受僱員工分配比重持續下降,股東分配比重則節節升高;短期來看,股東獲得更多分配,是佔了便宜。但長期下來,低薪導致整體的人才流失、難以吸引更優秀的人才,終究是影響了企業的競爭力,最後也讓企業的獲利與競爭力下降,其實公司與股東還是吃虧。曾經是島內股市投資人追捧的許多科技公司,早期享有數百元新台幣的股價,但失去全球競爭力後,現在都是“雞蛋水餃股”,部分則甚至已瀕臨破産、紓困邊緣,最後股東還是淪為大輸家。  

  我們可看到,近十年才在全球崛起為科技産業一霸,已隱然可挑戰蘋果霸權的韓國三星企業,就是一個高度重視人才的企業。三星強調的是人才投資、培養絕對不省錢,願意以高薪留住人才,或對外挖掘人才。三星總裁李健熙服膺的是“一個天才可以養活數百到上千人”的精英人才哲學。長期的培養與發掘人才,讓曾在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中倒地的三星,僅以十年的時間,超越所有亞洲對手,公司市值超越一千五百億美元,打敗所有的日本企業。  

  近年臺灣産業─特別是科技業出現警訊,從DRAM、LCD到手機、3C品牌,都被韓國三星等廠商打得毫無還手之力,或許,長期過於偏重股東獲利、受僱員工分配比日減、忽略人才培養等,就是一個重要但被忽略的根本原因。郭臺銘那句公司“有責任幫員工調整薪水”、“照顧員工是企業的社會責任”,是值得企業家深思取法,該是改善經濟果實分配的時候了。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