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李逸舟:臺灣社會的“整理運動”及政局發展趨向

2010年07月14日 13:00:00  來源:
字號:    

  族群矛盾余波盪漾 但終將進一步消解

  國民黨不僅在2008年“總統”選舉中“狂勝”,“立委”選舉更一舉攻下超過四分之三席位,民進黨聲勢一泄千里。當時許多人的看法是該黨可能20年難以翻身。孰料短短一年多時間,民進黨在幾次選舉中連連獲勝,不僅元氣恢復,而且重燃對今年年底“五都”與2012年“總統”選舉的旺盛企圖。如同當年對國民黨的“割喉戰”不能成功一樣,民進黨的快速反彈也證明藍綠兩邊誰也不可能消滅誰。2008年“大選”時民進黨背負著空前的不利因素,仍有42%的支援票不動如山,這反映了臺灣社會的基本結構。兩黨未來共同的取向,只能是走出族群對抗。

  如同任何大的社會政治現象一樣,臺灣的族群矛盾也不可能就此戛然而止,余波盪漾是肯定的,某種形式的迴光返照也是可能的。島內著名政論家南方朔今年3月8日在《明報》撰文指出:“在臺灣,雖然人們普遍不承認省籍問題,但事實上這種省籍問題卻是嚴重地存在於政治上”,並認為“過去威權統治遺留下的反國民黨問題及省籍問題”依然是國民黨的“政治原罪”。他還針對國民黨的某些做法指出:“臺灣政治的藍綠鬥爭真正的本質仍在於省籍,借臺獨之力來敷衍北京,並無法化解本質性的省籍矛盾”(《中國評論》第148期第26頁)。

  兩年來,臺灣媒體關於馬英九“軟弱”、“媚綠”、企望當“全民總統”的批評鋪天蓋地,但近期也逐漸出現相反的意見。林深靖在《亞洲週刊》今年第17期題為《馬英九被忽略的美德》的文章中説:“馬英九的謹慎,一方面是個性使然,一方面可能也是特殊環境、特殊時代的需求”,他的做法可能無法立竿見影,但長期而言卻可能彌合“臺灣長期陷溺于藍綠、統獨、族群的切割撕裂,避免未來更大的傷害”。

  與之相應的是,綠營在兩年前敗選後,內部也不斷出現“民進黨不再籠斷本土”的思考方向。

  關於今後一段時間省籍矛盾的具體作為人們無法確切推測;可以肯定的是,經過今年年底“五都選舉”與2012“大選”之後,這一矛盾將進一步消解。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