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政治轉型的基本脈絡
上世紀80年代,東亞興起所謂“民主化浪潮”,菲律賓等國專制政權先後垮臺。蔣經國在內外形勢促使下,于1986年開始主動推動“返歸憲政”、“還政於民”的政治革新。與菲、韓等地的“民主化”不同,臺灣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其威權體制向政黨政治轉變的過程,同時也是政權由傳統國民黨統治階層向佔人口絕大多數的本省人轉移的過程,因而構成臺灣政治轉型特有的“民主化”與“本土化”雙重內涵。
從民主化方面看,經過開放黨禁報禁、解除戒嚴、“國會”全面改造、終止“動員勘亂”,至1991年“國是會議”確定“總統直選”(1996年施行),政治改革的主體工程在形式上基本實現。
本土化的內容則複雜得多,也漫長得多。當年曾任蔣經國副秘書長的張祖詒,在最近出版的《蔣經國晚年的身影》中記述:蔣“晚年認定必須在佔人口70%多的閩南族群中選出領導人”,並選擇了李登輝;蔣死李繼後,引發持續的省籍鬥爭,“間接導致後來1999年的特殊兩國論與2000年政黨輪替”。
李登輝主政期間,大力拔擢本省籍人士進入黨政軍權力核心;同時隨著“國會”全面改造,民進黨“草根”人士大量進入民意機構,本土化程度逐步加深。但由於李登輝畢竟屬於國民黨培養、權力得自國民黨的傳承,而政治轉型係由國民黨主動推動的改革而非一場推倒一切全面重來的“革命”,故至2000年政黨輪替前,大陸籍與本省籍在“內閣”構成中的比例仍然高達6:4(陳水扁上臺後,一舉翻轉為1:6)。國民黨因“凍省”發生分裂後,李登輝曾于1998年底委派“八大老”之一的蔣彥士(大陸籍)出面與宋楚瑜溝通,蔣明確表示大陸籍人士在相當時期內不要企望爭取“總統”大位,宋對此表示認同(可見宋後來投入選舉實屬情非得已)。
陳水扁當政的八年,一方面是民進黨奪得執政權,一方面是“立法院”由泛藍主導,形成“朝小野大”、“半壁江山”的格局。自稱真正代表本土的民進黨幾度試圖以“割喉戰”徹底打垮國民黨,也曾試圖通過大幅調整兩岸政策而裂解國民黨,均未能成事;臺灣政局在惡鬥中持續沉淪。
2008年3月,馬英九以“外省仔”、“香港腳”的身份,一舉在大選中以760多萬高票當選“總統”。儘管馬的勝出有賴於陳水扁貪腐弊案等諸多偶然因素,但無論如何標誌著臺灣走過了以省籍劃線的階段,標誌著臺灣社會對族群問題的新的態度。從這個角度看,臺灣持續二十多年的政治轉型基本結束了。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