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朝野為“地制法”在“立法院”僵持鎮日,最後在幾波扭打中完成表決。這類景象固已司空見慣,但最使民眾感到憤怒與困惑的是:“立法院”結構歷經多少次改革,內部有協商機制、有表決機制,但每次都要鬧到“霸佔主席臺”的肢體衝突收場,臺灣的“國會”真要自陷於民主發展“進化論”的正軌之外嗎?
臺灣《聯合報》今天發表社論指出,罷臺阻撓議事,不知何時已變成民進黨的政治專利。民進黨當年指控國民黨一黨獨大,掀起社會共鳴,促成了“萬年國會”的改革;但輪到它變成了執政黨,卻依舊在“立法院”使用扔鞋、強力膠封門的伎倆強力阻擋法案。現今的第七屆“國會”是根據綠營主張的單一選區兩票制而産生,民進黨卻仍把罷臺、群毆説得振振有詞;但“立院”藍大綠小所代表的民意,對民進黨一點都不算數嗎?
這次“地制法”修正,過程確嫌倉促草率,也未盡合理。但新的修正案已就原先版本中的重大爭議作了改進,除對鄉鎮市長轉任區長增設門檻,也排除鄉鎮市民代表轉任區諮委可月領4萬5千元研究費的規定。更何況,朝野上午原已就此達成協商共識,下午隨即又傳出蔡英文及柯建銘反對而推翻;在這種情況下,不得不讓人懷疑:民進黨的杯葛只是“為戰而戰”、“為霸臺而霸臺”而已。
民進黨這種凡事杯葛的“焦土策略”,其實更暴露它出爾反爾、毫無原則的問政心態。民進黨執政時期,即曾提出過“地制法”修正案,擬議全面取消鄉鎮市自治選舉,鄉鎮市長改為派任,裁撤鄉鎮市民代表大會;當時企圖廢除基層選舉的規模,要比今天因應“五都”改制的調整大上許多。孰料,如今角色一變,民進黨卻反咬國民黨“修法”是打亂自治體系、重創“憲政”秩序。民進黨對地方制度改革的原則,是因時因人而異嗎?
尤有甚者,當初“行政院”版規定鄉鎮市民代表轉任區諮委可月領4萬5,本是民進黨臺南縣市長蘇煥智及許添財提出來的主張,在“中央”與“地方”協商時,其他與會民進黨縣市長亦皆贊同。直到“立法院”進入三讀,綠營才突然大喊狼來了,指控國民黨此舉是意圖“綁樁”,還宣稱要“誓死”捍衛“憲政”。民進黨中央如此故作英勇正義狀,不正是反襯了其縣市首長的投機,也暴露了自己説一套、做一套的矛盾嗎?馬當局的決策固愚不可及,但民進黨的偽善、反覆,只怕更難令人民寬心。
社論指出,對國民黨而言,“地制法”之役雖然在混亂中勝出,馬當局其實也傷痕纍纍。當初溝通不足、思慮不週,甚至盲從民進黨縣市長的提議作出錯誤的決策,肇下異聲四起的後果。最後,召開臨時會打群架解決歧見,並用復議堵死民進黨的程式干擾,其實也只能稱為“技術性”的勝利。但從藍軍“立委”這兩日的興奮之情看來,包括王金平宣稱“這才像個政黨”,畢竟,能夠突破民進黨無謂霸臺的僵局,也算是一次頗具意義的進展。重要的,不是佔四分之三藍軍“立委”總算變成了一支有意志的隊伍,更具實質意義的是,兩年前“國會大選”所凝聚的選民意志,終於讓“立法院”能突破它的心理障礙和戰略障礙,至少讓公家機器能夠運作。
在臺灣今天開放的政治環境下,執政黨其實已沒有太多黑箱運作的空間,許多行政決策缺失,都可以透過輿論辨正或民意代表的監督而獲得調整與改善。也因此,民進黨必須放棄“無限抗爭”路線,改採比較理性的制衡,才不會在日復一日的焦土作戰中,把臺灣和人民的利益一起犧牲掉。
為何蘇煥智和許添財不到“立法院”霸臺?民進黨一直有“長于論述”的優勢,但它的執政記錄讓人民見識到其“政策”的錯亂。找到更文明的制衡戰略,建立完整的政策體系,克服自己的矛盾與偽善,也許民進黨就能找到轉型升級之鑰。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