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共克天災 兩岸應建立災害聯合救援機制

2009年08月11日 10:51:00  來源:
字號:    

  颱風“莫拉克”給臺灣中南部地區的帶來了嚴重的水災,大陸有關部門在第一時間送去了慰問和救助,香港《文匯報》發表評論文章指出,兩岸建立由紅十字會牽頭的災害救援機制的條件已經成熟,應儘早展開商討,讓救援機制早日落實。

  文章摘錄如下,

  帶來百年罕見雨量的“莫拉克”颱風肆虐臺灣中南部多縣,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臺灣的嚴重災情,牽動了大陸同胞血濃于水的骨肉親情。臺灣和大陸都是自然災害多發地區。兩岸應儘快建立災害預防及救援機制,不僅在預防災害方面加強事前通報,更要便利在大型災害發生後,能夠及時提供人力及設備上的援助。在兩岸實現三通之後,建立由紅十字會牽頭的災害救援機制的條件已經成熟。兩岸應儘早展開商討,讓救援機制早日落實。

  “莫拉克”颱風肆虐臺灣,摧毀逾20座橋梁,洪水掩沒了多處地區,到處路面坍塌,無數民房塌毀,多條村莊被土石掩埋,大批災民痛失家園,流離失所。中共中央臺辦、海協會、全國臺聯等機構昨日紛紛致電,誠摯慰問遭到颱風侵襲的受災臺灣同胞。內地多個慈善團體踴躍捐輸,福建省政府更通過紅十字會捐贈100萬元人民幣,表達閩省人民對臺灣災情的關注和關心,顯示兩岸人民的同胞愛和骨肉情。

  搶險救災,須爭分奪秒。要儘量減少災民傷亡,不能單靠受災地區的力量,必須加強跨地域的救援合作。去年四川大地震,日本、美國以及香港、臺灣等地都派出了救援人員及專家協助救災,屢建奇功。臺灣和大陸都屬於天災頻仍的地區,颱風、地震等大小天災不斷。兩岸之間同文同種,一衣帶水,過去在臺灣與福建海峽經常發生船隻意外,內地有關部門往往按照“就近救助”原則,第一時間派員營救。然而,兩岸之間始終缺乏一套災害救援機制,讓有關方面能夠有正式的渠道,加強協調,及時救援。兩岸必須未雨綢繆,及早設立災害救援機制及天災情報預警機制,甚至可定期進行搜救演練,加強協同性,為未來的救援工作做好準備。

  過去,兩岸要設立災害預防救援機制,存在不少政治上的難題,包括運輸飛機的升降,兩地救援人員的往來,甚至兩地情報如何互通等,都有諸多限制。然而,隨著國民黨上臺執政,兩岸關係回暖,三通相繼落實,設立災害救援機制的阻力已經大為減少。兩岸航機既然可以截彎取直,相互直航,救援人員的往來自然已不成問題。而且,災害救援機制並非一定要由兩岸的政府部門直接負責,過去紅十字會主要擔當兩岸的具體救援工作,成績有目共睹。將來有關機制設立,紅十字會亦可負責牽頭,既駕輕就熟又可避免各種政治上的爭拗,減少實行阻力。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王賽賽]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