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平衡兩岸資金往來採取“開放”策略才有效

2009年04月22日 10:58:00  來源:
字號:    

  兩岸第三次“陳江會談”的預備性磋商會議在臺北圓滿閉幕,會後海基、海協兩會分別召開記者會,除公佈第三次“陳江會談”將在南京召開外,也説明會談議題包括: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空運定期航班、兩岸金融合作、陸資來臺投資等四項。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今天發表社評認為,開放陸資來臺是建立兩岸雙向投資渠道、實現兩岸經貿正常化的重要一環,也對臺灣經濟發展大有幫助,希望兩會儘速協商完成。

  社評説,臺灣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面臨國際競爭壓力,所以當時推出了國際化、自由化、制度化的經濟政策來因應,制訂優惠政策以吸引外資進入。尤其自2002年臺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依照WTO規範,臺當局大幅度開放外資來臺,現在在臺北街頭到處可見外國公司在臺灣的服務據點。

  然而,過去因為政治因素,臺當局特別限制同樣也是WTO會員的大陸資金來臺,造成兩岸投資呈現只有臺灣對大陸投資,而大陸資金無法來臺投資。目前大陸為臺灣海外投資最多的區域,截至2008年11月,臺灣對外投資金額中就有56.93%是前往大陸,投資件數為3萬7千余件,投資金額為744億美元。

 

  但大陸資金因為臺當局的政策限制無法來臺投資,造成目前兩岸投資往來的不對稱狀態,這在當代全球經貿體系中是少見的不正常現象。尤其是過去臺灣在民進黨執政時期多方限制廠商的投資行為,設置40%的投資上限即是最明顯的例子。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廠商經由英屬維京群島一樣將資金流進大陸。因此,要想平衡兩岸資金往來,採限制措施無法達成目標,採“開放”的策略才有效,也就是讓陸資流入來增進兩岸資金的雙向流動,平衡兩岸的資金往來。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一個地區若僅靠本身條件來發展,在土地、資源、勞工、人才、資金等方面一定會有某些條件不足而受到局限,所以經濟發達國家莫不採取“開放”政策,一方面制訂各項優惠政策吸引其他地區的資金、技術、人才流入;另一方面也與其他地區建立經濟合作關係,開放本國資金赴其他國家投資,善用其他國家的優勢條件,藉以提升本國經濟成長,目前歐美各國和地區都是採取這種開放策略。臺灣也應該順應世界潮流,開放陸資來臺,實在沒有理由將“錢”擋在門外。

  社評指出,目前臺當局是以“安全”的理由限制陸資來臺,然而臺灣過去已有豐富管理外資的經驗,陸資來臺只要按一般外資管理,在資金面不會有安全問題。況且當局對於境外資金來臺每日都會監控,一旦有“熱錢”流入時就啟動防範措施,絕對能維護臺灣的金融穩定。同時臺灣目前外匯存底2900余億美元,當局絕對有能力因應國際資金進出臺灣所造成的衝擊。

  所以,臺灣應將陸資來臺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資金來臺一樣看待,不要因為資金來自何處而採取差別待遇,不要刻意跟錢過不去。陸資來臺如能妥善規劃,投資臺灣的股市、房地産、生産事業或是服務業等,對臺灣經濟絕對有正面效益,並且增加臺灣的就業機會,這是對臺灣人民有利的事,希望兩岸海基、海協兩會能儘速協商落實,為兩岸人民開創安居樂業的美好明天。

 

更多精彩評論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