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揭露綠營嗆聲陳雲林背後的“潛規則”

2008年11月10日 09:16:00  來源:
字號:    

  臺灣輔英科大教授蘇嘉宏9日在中評社撰文説,海協會會長陳雲林日前來臺訪問,從機場到臺北市幾處陳雲林下榻、受到宴請的飯店附近街頭開始聚集政治性的人潮,以及控制現場的警力,熟悉臺灣政情的人士都可以輕易察覺,這些抗議陳雲林的現場中有幾個潛規則:

  文章指出,第一,媒體之前的拼搏版面戲劇性政治動作:雖然不能否認真的有一些人是樸素地懷抱著自己深信的政治理想而前來的,但是面對即將到來的縣市長、縣市議員的民進黨黨內初選提名作業,在野黨從政人士積極在媒體之前,拼搏版面的戲劇性政治動作是提高知名度的有效方法之一,沒有媒體在場,單單只是跟警察角力追逐根本就是白費力氣,偏偏臺灣新聞自由,電子媒體、平面媒體不計其數,在收視率的激烈競爭體制下,乾巴巴的畫面或照片非常無趣,所以一些有意識、無意識的大動作臨時演員就會受到媒體工作者的青睞,而他們深知“要拼才會贏”的道理,身體力行之餘通常也會成功佔據了極大篇幅的版面和時段。

  第二,不同選舉制度下吸納選票功能性需求也不同:臺灣目前的選舉制度在“中央”與地方兩個層次上並不相同,剛剛選過的“立法委員”和明年底的縣市長選舉,兩者都算是“單一選區(小選區)”,也就是選區中只有一個人能當選所有競爭的公職,為了能夠脫穎而出就必須讓自己的選票橫跨更大範圍的政治光譜,儘量予以極大化,意思就是説不能太過偏激,必須調降自己的意思型態色彩,讓更多選民能夠認同。但是,縣市議員選舉則是“多數選區(大選區)”,一個選區可以同時當選多數名額的公職人員,候選人只要能旗幟鮮明地集中號召散落在選區中各個角落的特定群體選民之選票即可,不必有太多顧慮。因此,這一次抗議陳雲林的人物絕大多數都是民進黨地方議會的議員、前議員或是有心參選的人,這一條潛規則外,當然也還有時間上縣市議員選舉在即的因素在內。

  第三,文章認為是臺灣南北選民投票習性不同:前述地方議員的情況當然也會拉動“立法委員”這群“中央級”的民意代表,根據臺灣南北選民投票習性考量,民進黨籍的中北部“立法委員”大多只是依舊選擇在“立法院”中進行抗爭,相對於他們的低調,南部縣市選出來的“立委”則必須因應南部支援者的重鹹口味,而高調地出來拋頭露面。又一方面考量帶頭群眾運動的司法風險極高,萬一齣事被判刑並褫奪公權,還會喪失“立委”資格,不得不慎。所以,幾個民進黨籍的女性“立委”只好隻身前往陳雲林用餐之處現身,很明顯地也都不敢在街頭上搶當霸王,藉著一些主題訴求不清不楚的動作來向部分支援者略做交代,但也不至於讓其他部分的支援者感到倒胃口。説到頭,選民的支援與否還是制約民意代表最有力的機制,大陸應該深思“寄希望於臺灣人民”不能是一句空話,只要能為人民做出實事,在這次會談簽訂的四項協議的基礎上共創雙贏,臺灣人民會以民主的程式決定該走的路!

  第四,民進黨“街頭運動路線”與“在野準執政路線”的抉擇:臺灣的民主政治不能免於走上政黨政治的道路,而通常實踐的結果,所謂的政黨政治其實還是兩黨政治,臺灣的政治現實是不僅需要國民黨,同時也需要民進黨,相互制衡。第一次和第二次政黨輪替,執政黨都必須清洗前朝的敗類向自己的支援者交代,將來還會是如此反覆!現任民進黨黨主席蔡英文堅定地走“溫和切割陳水扁”的路線,因為這樣子政治代價最輕;當然,她也清楚民進黨已經不是當年的“街頭運動”者,現在必須時刻為執政而準備,也就是要有“在野準執政”的信念才能翻身,民進黨在她的領導下,正面臨著“街頭運動路線”與“在野準執政路線”的抉擇,但是看來蔡英文頗能冷靜自持,不會迷失在“街頭運動路線”的喧囂中。 

  文章説,媒體之前的拼搏版面戲劇性政治動作熱鬧了臺北街頭,陳雲林以“我聽到了”這種軟性的語言予以回應,好風度才能保證第二次“陳江會”的好成績,這一點陳雲林表現極佳。臺灣因為不同選舉制度下吸納選票功能性需求不同、臺灣南北選民投票習性也不同之故,民進黨一些人現在走“街頭運動路線”的固然聲勢高昂,但懂得溫和切割陳水扁的蔡英文主席,至今看來還能抉擇繼續在“在野準執政路線”上領導和努力。抗議陳雲林背後的潛規則有些是制度面的,有些是社會面的,其實對岸也有一些結構性的難題,但是唯有增加理解互信、解放思想,兩岸和平發展才有更好的遠景。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