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11月5日北京消息 11月3日,跨越那道“淺淺的海峽”,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踏上了寶島臺灣的土地,全球的目光聚焦於此,臺灣的媒體更是對這樁兩岸交流史上的喜事給予了空前關注。同樣的黃皮膚黑眼睛、同樣的語言文字、同樣的文化傳統,透過臺灣記者鏡頭中的“焦點”,兩岸民眾足以感受到那份割不斷的同胞愛,那份“砸斷骨頭連著筋”的兄弟情。
從剛剛確定陳雲林11月3日抵臺,島內媒體便給予了高度關注。在所有報名的1030名記者中,臺灣記者就佔了826 人,這場“罕見的新聞大事件“創下臺灣新聞史上最多采訪記者人數的記錄。在臺灣媒體的“聚焦點”下,兩岸民眾均可感受到:記者們對“陳江會”的熱情報道,無不滲透著臺灣民眾的殷切期盼。
陳雲林赴臺前的一句“兩岸是兄弟,只能攜手合作共渡難關”, 贏得了島內媒體的讚許。在報道中,各媒體不約而同地公佈了島內多家民意機構對“是否同意陳雲林來臺”進行的民意調查,主張陳雲林赴臺交流的人數遠遠超過反對者兩倍以上,高達五六成;陳雲林所帶的每個議題在臺灣民眾中都有六至八成的支援度。一個個真實的數字,無言地表達著臺灣的主流民意:歡迎陳雲林訪台是大多數人!陳雲林的一聲“兄弟”,顯然得到了臺灣人民的正面回應。
11月3日,初次踏上臺灣土地的陳雲林,在記者們的一片閃光燈下深情地説:“能夠如此近距離地接觸這麼多可愛的臺灣鄉親,我的心情十分激動。”陳雲林使用了島內民眾習慣的“鄉親”一詞,讓臺灣同胞倍感溫馨。更有島內媒體將鏡頭對準了江丙坤夫人陳美惠和陳雲林夫人賴曉華,從兩人很有默契地都穿了白色套裝到手牽著手一起走進圓山飯店,臺媒感性地記錄著:兩人看起來感情相當好,就像是很久不見的姐妹。
11月4日上午,兩會就兩岸海運直航、平日包機、郵政、食品安全等4項議題簽署協議的歷史性一刻,臺灣媒體又在記錄著:4項協議一式兩份,加上還分簡體繁體,一簽就簽了8本,簽完還要交換簽,等於簽了16次名,整整花了5分鐘,雖然耗時有點久,但是和兩岸60年後終能直航、通郵比起來只是短短的一瞬間;陳雲林手上拿的是金光閃閃的筆,江丙坤則是握著銀色的筆;陳雲林簽的是紅色的文書本,江丙坤是深藍色文書本,代表兩會的色彩。兩支筆、8本協議、一雙緊握的手……臺灣媒體用獨特的視角,記錄著歷史的細節。協議簽署後,臺灣媒體又難掩喜悅地向島內民眾傳遞著這樣的資訊:正宗的兩岸新高鐵啟動了!兩岸將邁入“大三通”時代了!
通過臺灣媒體的報道,我們仿佛也與陳雲林一樣感受到了兩岸雙方彼此釋出的善意以及割不斷的親情。從“陳江會”現場的佈置,到海協會與海基會等島內團體或友人互贈的禮品,無不滲透著濃厚的中華民族的氣息。正如法國《歐洲時報》4日的一篇報道中所説:相同的祖先給了兩岸同胞同樣的炎黃子孫血脈,兩岸是一家人,即使有誤解、有紛爭,也依然是一家人;即使“燒成灰”,“漢魂唐魄仍然縈繞著那片厚土”;即使“改名換姓”,也改變不了血管裏流淌著的屬於中華民族的濃濃熱血。連外國媒體都能看得如此明白,身為“當事者”的兩岸人民當然更加清楚,期待著陳雲林邁出的這一小步,就此將兩岸割不斷的同胞愛更加緊密地連接在一起。“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的憂鬱,也將隨著兩岸同胞越來越便捷密切的交流,變成無限美好的記憶。(趙靜)
[責任編輯:李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