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縣市長在颱風期間出訪的問題,日前在臺灣社會鬧得沸沸颺颺,由於當事人是國民黨藉的縣市長,在野的民進黨便見鏠插針,借機對執政當局展開一陣抨擊,認為准許縣市長出訪的“行政院”,才應該為整起事件負起責任。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社評指出,臺灣畢竟講究民主法治,因此,應不應該負責?誰該負責?應該負什麼責任?這些問題都可以透過民主法治的程式來解決;但我們擔心的是,在若干媒體的刻意喧染和別有用心者的加油添醋下,出訪問題已演成政治惡鬥,有人甚至矯枉過正,扭曲了整個問題的本質。
社評説,如果縣市長出訪像民進黨“立委”所説,是用“考察之名行觀光之實”,我們當然反對這樣公器私用的出訪行動。尤其是,“觀光”的時間又選在地方遭到重大災難的時候,其行為更是罪加一等;但天意難測、人心可議,我們不相信縣市長會愚蠢到選擇一個如此不適當的時機去海外“觀光”。因此,我們沒有理由“災後算帳”,把所有颳風留下的問題,都丟給這些不在崗位上的地方首長來“概括承受”,更不應該妄加揣測,誣指他們的出訪是“觀光”而非“考察”。
社評認為,地方首長的出訪和他的是否盡忠職守是兩碼事,不能拿來相提並論。受到這次臺東縣長鄺麗貞出訪考察風波的影響,據説臺北縣長周錫瑋已宣佈從現在到明年任期結束前,所有參訪行程一律取消,其中包括出席北京奧運開幕式、殘障奧運邀請,以及擬議今年底前訪問歐洲和中國大陸所要進行的各項交流行程。周縣長的反應似乎略為過當。根據《遠見》雜誌2008年縣市競爭力的一項調查結果,兩年出訪考察多達十七次的新竹市長林政則,獲得“施政滿意度”、“縣市長經濟貢獻度”和“城市光榮感”三項第一。換言之,林市長的出訪並未影響他的施政成績。相反地,新竹市的許多市政建設,都是向他國學習的。因此,《遠見》創辦人高希均博士才會斷然表示:出訪考察要看目的和行程安排,社會輿論不應該“一竿子打翻一船人”。高博士強調,不要因民粹意識而不出訪,“該出就要出”。
社評非常贊同高希均博士的説法,新竹市與國際接軌的作法是他獲得“三冠王”的重要因素。臺灣的幅員狹小,當局與地方的杈責不能一刀切,許多重大政策的推動,不能靠執政當局唱獨腳戲,必須有地方的全力配合。國民黨重掌執政權力後,對外開放,包括對中國大陸的開放,是主要的政策方向。臺灣要真的走出去,就不能在“開放”這個課題上出現“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上下背道而馳的作法。
社評最後表示,風災確實讓很多人民受苦,國民黨中央要求從政同志體會“人民最大”,負起縣市首長應盡的職責,這種反躬自省的態度,非常值得我們肯定。但“苦民所苦”不一定要選擇“因噎廢食”,固步自封的對策。何況,治水涉及的問題很複雜,當局與地方都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試想,如果縣市長留在島內無所是事,毫無作為,對於防災或災後重建工作又能提供什麼幫助?民進黨執政可以為民粹而採取“鎖國政策”,國民黨萬萬不可如此。
[責任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