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高等法院已經二審判決馬英九“特別費”案無罪,社會各界也普遍肯定這次判決還給馬英九的清白,高檢署日前仍然決定上訴最高法院,希望最高法院能以終審機關的立場,對“特別費”做確認的法律見解。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刊登社評批評説,如此不僅形同檢察體系自廢武功,也反映檢察高層毫無擔當。
眾所皆知,馬英九的“特別費”案,從一開始就是民進黨為了減輕“公務機要費”案的傷害,並借此醜化馬英九所炮製的政治性案件。檢方如果真有擔當,早就應該不起訴,或是在北檢與南檢意見不一時,就應該由高檢署做成統一見解,讓偵查標準一致;退一萬步想,至少在一審判決無罪時,就應該順勢而為,就此解決,以免繼續虛耗人力資源,造成社會不安。
社評指出,然而,檢方高層卻在明知“再辦下去沒意思”,也幾乎沒有任何翻案的可能性時,仍然執意上訴,其理由是,高檢署認為“行政院會議紀錄沒有證據能力”,因為那是相關機關向“行政院”提出的法律意見,而非公務過程中基於觀察或發現而當場或即時製作的紀錄文書。可是,“主計處”既是“特別費”的主管機關,“法務部”又是“行政院”諮詢法律見解的承辦機關,如果他們在“行政院”院會中對首長“特別費”所做的法律見解,還只是“傳聞證據”而沒有證據能力,試問,誰的見解才有證據能力?
再者,高檢署列舉“定額統籌概算型費用於法無據且與行政機關函示不符”、“原判決強制行政習慣法效力”及“領據特別費是否屬個人的判決矛盾”等三項理由,認為高院判決將首長“特別費”,依領據列報:或單據列報的核銷方式區分為後者屬公款,前者屬實質補貼,得出被告在主觀上、客觀上不構成犯罪的結論,如此論斷的前提既有違背法令之處,以這個前提為基礎的論述,也都屬違背法令。
表面看來,似乎是法理之爭,問題是“特別費”性質的認定如果真有爭議,法令規定既不明確,依法利益應歸被告,檢方當初怎麼會起訴?起訴一再被判無罪後,又為何還提上訴?更重要的是,高檢署在上訴書中強調原判決如何違背法令,違背論理法則、互相矛盾,真若如此,為什麼還要強調未來最高法院終局裁判的法律見解,檢方就會尊重、還會做為將來各檢察官偵辦同類案件的統一見解。難道最高法院的法律見解做出,高院的判決就不違背法令了嗎?
事實上,高檢署本身就有統一見解的職權,檢方內部意見分歧,“檢察總長”就應該約集檢察高層會商,做為處理類似案件的準則,那有檢方自已可以做,應該做,卻不做,而要最高法院去做統一法律見解?又那裏有檢察官上訴,只是要最高法院為地院及高院背書的道理?
社評最後總結,顯而易見,高檢署不是為了解決“特別費”爭議而上訴,而是為了本身的面子,為了上訴而上訴,這種做法不只是推卸責任,而且也突顯檢察高層毫無擔當。平心而論,檢察官職司摘姦發伏,當然應該有確切的法律見解,如此纏訟多日,明知本案不應上訴,上訴也沒有實質意義,卻仍要上訴,非要等到最高法院作成定讞判決,才能偵辦和定出統一標準,無異使具有“司法官”身分的檢察官如同自廢武功。這樣踢皮球的作風,除了證明檢察一體毫無功能之外,更顯示檢察體系缺乏主體性。
[責任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