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道,2008年6月我國正式施行“限塑令”,禁止生産、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膠購物袋,要求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膠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然而令人遺憾的是9年過去了“限塑令”幾乎名存實亡。不僅剛出臺時,驟減六七成使用量的情況不復存在,甚至讓人感覺塑膠袋的用量比以前更大。
在小商鋪塑膠袋隨便給,而大超市則從中賺得缽滿盆滿——手拎袋一律收費,連卷袋則以強制消費的方式轉嫁到商品價格中,使“限塑令”淪為“賣塑令”。有些超市甚至根本沒準備環保袋,消費者只能買塑膠袋,想環保都不行。還有些商家通過“網際網路+”的方式利用塑膠袋進行推廣,付款時掃碼關注就能免費得到塑膠袋。
塑膠袋為何屢禁不止?首先,其“替代品”吸引力不足。一名市民表示,塑膠袋需求量大,主要不是因為免費或者便宜,而是方便,“限塑令”剛出臺時,他也使用過布袋等環保袋,可是面對環保袋需要經常反覆清洗的“麻煩”,最後還是放棄了這個替代辦法。一名塑膠袋銷售人員透露,如今超薄袋子做得少了,但還是有不小需求。他表示,要從源頭遏制白色污染,關鍵還需要有合適的替代品。
其次,監管不力讓“限塑令”空有其名。隨著時間推移,監管部門鞭長莫及,檢查次數越來越少,懲罰力度越來越小,最終默許了商家對塑膠袋的肆意使用。這也讓很多市民對“限塑令”出臺的目的産生了誤解,甚至不少市民將其理解為“付費使用”。
最後,政策本身也有局限性。按規定,在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場所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袋。但餐廳“打包”剩菜、線上或線下購物是否也應聽“令”行事?快遞行業一年需要120億個塑膠袋、247億米的封箱膠帶,但回收率卻不足10%。這些灰色空間給了塑膠袋繼續氾濫的機會。
有環保專業人士指出,“限塑令”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價格杠桿提高大眾環保意識、保護環境,所以不能聽任“限塑令”成為一紙空文。政府除了要做好相關宣傳引導外還應嚴格控制生産環節,打擊違規生産超薄塑膠袋黑作坊,嚴格監控批發、零售、消費等環節。只有多方合力,才能令行禁止。
把目光轉向海外,其他國家是否也有類似的限制塑膠袋使用或塑膠袋收費的相關規定?這些政策落實效果怎樣,是否能夠達到令行禁止呢?他們又是如何來解決環保購物問題?
首先把目光投向俄羅斯。俄羅斯有關塑膠袋的利益集團非常強大,儘管俄羅斯版的限塑令年年喊,但塑膠袋仍然充斥著購物的各個場景,不僅價格貴而且還沒得選。其實在俄羅斯,看似小小的塑膠袋卻對國內經濟有著巨大的影響。
據俄羅斯觀察員張舜衡介紹,在俄羅斯的中小超市收銀員的第一句話就是詢問:“您好,需要塑膠袋嗎?”如果肯定回答,就會自動交易一個大號塑膠袋。哪怕只買一樣東西,如果不是特別強調,一般拿不到小號塑膠袋,這背後其實是商家巨大的經濟利益。如果顧客希望選用紙質環保袋,很可惜幾乎不存在。哪怕是去大型連鎖超市,所謂重復利用的環保袋不過是印製精美、品質上乘的塑膠編織袋,其價格更是比普通塑膠袋高出幾倍,甚至十倍。
2016年12月,俄羅斯人權委員會向國家杜馬提議禁止一次性塑膠袋,可惜得到的卻是民眾的奚落。人權委員會不關心人權,只提交了一份沒有具體解決和實施辦法的塑膠袋禁令。俄羅斯生態及自然資源管理委員會也提議,在國內禁止生産及進口塑膠袋,同時在商場禁止免費分發塑膠袋。而以俄羅斯化學聯盟為代表的塑膠包裝生産商集團,卻聲稱這一提案是“輕率且不成熟的”,甚至會影響整個石化行業。俄羅斯需做的不是禁用塑膠袋,而是加大在資源回收及廢塑膠處理方面的投入,最終俄羅斯限塑令也不了了之。
再把目光轉向澳大利亞。澳大利亞限制塑膠袋的政策在各個州的情況都不太一樣,但在限塑或者禁塑力度上,實行限塑令的州都能夠做到令行禁止。總體看限塑令出臺效果顯著。根據2005年到2016年澳大利亞國家垃圾指數分析,在多個州限塑令生效之後,被丟棄的垃圾袋數量在全國整個垃圾指數數量當中大幅下降,使用環保塑膠袋消費者已經上升到71%。
澳大利亞觀察員胡方介紹,澳大利亞限制塑膠袋的政策是各個州分別推行的,比較明顯的特點是最初開始推行的州往往是人口較少的州,而之後這種政策會一點一點向人口多的州推進。2008年就開始限塑的南澳州開始規定,任何超市或者餐飲行業都不能使用普通塑膠袋,銷售商應當鼓勵消費者使用環保袋或者付費購買可降解塑膠袋。任何被發現向消費者提供普通塑膠袋的店員將被罰款315澳幣,而商家將會被罰款5000澳幣,約合25000元人民幣。
總體看限塑令出臺效果顯著,一方面因為限塑令的政策性影響,另一方面,人們的環保觀念即使在沒有限塑令的情況下也早已經建立起來。早在2002年限塑令還沒有出臺之前,澳大利亞就開始流行使用環保袋取代塑膠袋進行購物,而限塑令推出之後,使更多的消費者不管是出於主動還是被動原因,在購物時使用環保袋代替塑膠袋的風氣進一步發揚開來。
另外在並沒有實行限塑令的州,一些企業也主動進行限制塑膠袋推行環保袋的嘗試,比如百貨公司塔吉特、五金連鎖店巴寧斯、連鎖傢具店宜家等在任何州都是實行無塑膠袋和推廣環保袋的舉措。
最後看德國。德國對塑膠袋的使用沒有法律上的規定,收費與否,由商家自行決定。以前在德國,塑膠袋大多是免費為顧客提供,現在基本上是有償使用,根據尺寸大小分別收取十幾到幾十歐分費用,不過在一些超市的食品和蔬果區,仍然有免費的透明型塑膠袋供顧客使用,以方便諸如對蘋果、橘子之類的進行包裝過秤。
即便如此,德國的每人平均塑膠袋使用量仍然遠遠低於歐盟其他國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首先德國人普遍有較強的環保意識,環境保護、人人有責的環保理念深入人心。第二,德國政府對任何污染都採取零容忍的態度,針對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不但非常健全,而且執法特別嚴格。
德國觀察員薛成俊表示,從整個歐盟看,平均每人每年使用200個塑膠袋,目標是到2019年減少到90個,2025年減少到40個。而德國年每人平均塑膠袋使用量為68個左右,過去德國大部分超市尤其是食品超市提供免費塑膠袋,2016年德國零售業協會要求其會員實施塑膠袋收費以減少塑膠袋使用量。2018年德國還將出臺專門的塑膠袋法,進一步規範和控制塑膠袋以及相關塑膠製品的使用。目前德國各大超市以及中小零售商已經開始塑膠袋收費,同時向顧客提供紙質購物袋以及多次使用的針織物購物袋,並且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積極響應和支援。塑膠袋的使用量也在不斷降低,實際上德國的主要塑膠垃圾並非是來自於塑膠袋,而是各種塑膠包裝,但是德國實施非常嚴格的垃圾分類環保政策,所有居民都是以住戶或者居住單元為單位在門前放置不同的垃圾回收桶,其中包括塑膠垃圾。當地環衛機構會定期開專門的垃圾回收車前來逐個清理回收,之後將垃圾運往處理廠進行分揀加工處理,最後變成工業原料,既保護環境又節省了原料進口成本,很好的實現了迴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