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專家:臺靠近美國只會成籌碼 美不會為其開戰
雖然島內媒體紛紛報道,美方將進一步提升臺美軍事交流的層級,但美國媒體對2017年國防預算即使有報道,焦點也多集中在各項預算的增減上,幾乎沒有美媒提到法案中關於臺美交流層級變化的內容。
美國海軍軍事研究所網站11月30日發表文章稱,本週一些美國退役將軍在某智庫進行了一場關於中國軍力的討論。美國退休海軍少將麥克德維特説,傳統上説,共和黨對臺灣的支援會比民主黨強,“北京和華盛頓之間的氣氛”在未來有可能比今天“更為困難”。在被問到美國是否會“協防臺灣”時,美國前國家情報總監布萊爾説,這將取決於危機是怎麼爆發的,是大陸主動挑起,還是臺灣尋求“獨立”引起的,美國會區別對待。麥克德維特説,不同於1996年,當時美國海軍派出兩個航母戰鬥群進入臺灣海峽也沒有引起大陸的注意,現在美國將不得不“承受比那時高得多的風險”。“今天中國軍方隨時可以察覺航母在哪”,而這20年解放軍軍力發展很快,北京“有令人信服的從海上攻擊和保衛自己的能力”,如今,“中國大陸是在打主場比賽。”
兩名將軍都警告説,美國派軍艦和能夠攜帶核武器的戰機貼近中國宣稱是其領土的地方,是對中國的挑釁。
中國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研究員張軍社對《環球時報》説,法案即便在美國國會通過,總統還有否決權,法案批准後還要國防部拿出具體計劃,然後需要白宮批准才能實施,“白宮也會慎重考慮後果。“一旦該法案真的實施,中美關係包括兩軍關係將不可避免地會發生一些挫折,甚至進入動蕩期。”
信強1日對《環球時報》説,蔡英文現在的確非常需要美國做靠山。但不管是美國對臺軍售也好,美國對臺所謂的“六項保證”也好,最終不會使臺灣安全有真正提升。拉近美國人,充其量只是讓臺當局獲得心理上的安慰,因為美國不可能為了“臺獨”或是臺灣利益和大陸發生軍事衝突。臺灣靠向美國的後果,只會令美國拿臺灣當做和大陸討價還價的籌碼。信強説:“臺灣如果真的想安全,最根本還是要接受一個中國原則,讓兩岸關係穩定發展,這才是臺海和平的基本保障,但現在臺當局的各項行為都顯示它在緣木求魚。”
1979年臺美“斷交”後,雙方雖然沒有正式“邦交”關係,但由於歷史及現實利益因素,雙方軍事交流一直保持在較高水準。除了擺在明面上的對臺軍售,臺美之間每年都會舉行“蒙特利會談”“國防檢討會談”“國防工業會議”等高層次軍事對話,美軍方高層還會不時對臺“國防”政策等“下指導棋”。
臺美之間的防務協同演訓是公開的秘密。2004年開始,臺灣每年最大規模的“漢光演習”,美方都會派出觀察員觀摩演習,了解臺軍訓練狀況。臺灣海空軍也曾多次派艦機參與美方演訓活動。2015年3月,臺《聯合晚報》披露,臺陸軍秘密派遣一支26人的偵搜排前往美國本土駐訓半年,與美軍交流高寒地帶作戰技能。這是臺軍地面部隊首度以部隊編制,赴美國本土與美軍演訓互動。同年6月,美參院通過2016年度國防授權法,麥凱恩提出鼓勵臺灣參與空對空實戰訓練“紅旗”軍演的條文。
雙方人員交流也很密切,美軍退役將領或校級以下軍官訪台,或是臺軍派員赴美受訓都極為頻繁。2002年3月,首屆“美臺防衛高峰會議”在美國佛羅裏達州召開。美方不顧大陸嚴正交涉,執意邀請臺灣時任“國防部長”湯曜明赴美與會,這是繼1970年蔣經國以“行政院副院長”兼“防長”身份訪美後,臺“防長”首次訪美,標誌著臺“國防部長”不能赴美的限令最終被打破。馬英九執政後,雙方人員互訪不斷取得突破,美太平洋司令部司令等現役高層也先後赴臺活動。2015年6月初,美國在臺協會(AIT)在臉譜網主動公佈臺“參謀總長”嚴德發與“海軍司令”李喜明出席美國太平洋司令交接儀式照片,被島內媒體解讀是“傳達臺美軍事交流合作關係密切”。
英國廣播公司(BBC)去年曾報道説,經過多次調整,臺灣“國防官員”雖然可以訪問五角大樓,但美國國防部高級官員和現役將領依照現行規定仍無法到臺灣訪問。但這項維持多年的規定實際上已在2014年被打破,當時美國夏威夷州民防廳長兼國民警衛隊司令黃達民少將獲美方同意赴臺活動。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崔明軒 環球時報記者 郭媛丹 吳志偉 李俊峰】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