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國際視點

張家棟:誰在白宮“門”裏轉來轉去

2016年11月10日 10:05:24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房地産商唐納德特朗普成功推開白宮的“旋轉門”,即將成為這裡的主人。而現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則會從這扇“旋轉門”走出,是否成為一名商人尚未可知。

  “旋轉門”是美國民主體制的組成部分,某種程度上也是這套體制得以正常運轉所必需的潤滑劑。從制度層面來看,選舉政治使得一些人週期性地在就業與失業之間旋轉。很多通過選舉或政治任命獲得職位的官員,必須考慮自己的未來就業問題,因此在任上就要做好準備,近9000個聯邦職位也面臨這樣的“再就業”。這一大規模的職位變動,使得旋轉門的兩邊都足夠大,因此也就塑造了獨特的政治“旋轉門”現象。

  問題在於,當很多人都把“掘金”作為“旋轉”的主攻方向時,它又加劇了人們對這種機制的擔憂。尤其政商之間的旋轉門,更是飽受詬病。根據“維基揭秘”曝光的材料,希拉裏在2013年卸任國務卿後不久便接受高盛集團邀請相繼發表3場演講,其中不乏對華爾街示好之辭,高盛為此支付了高達67.5萬美元報酬。

  很多例子錶明,雖然旋轉門對美國民主政治有必要性,但也對美國帶來了損害。一是近親繁殖問題嚴重。能轉進政府的,往往都是親信。比如魯賓是克林頓政府時期的財政部長,曾擔任高盛共同主席及共同高級合夥人,後加入了花旗集團擔任董事長等高職。現任美國財政部長雅各布盧在花旗集團時曾是魯賓的老部下,白宮行政管理和預算局局長西爾維婭伯韋爾也曾是魯賓的辦公廳主任。

  二是政商勾結問題。在美國,説政商勾結也許並不準確,因為它們在很多時候根本就是一體的。高盛素來被稱為“白宮幹部後備營”,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就開創了向政府輸送高官的先例。2006年5月,高盛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亨利鮑爾森被提名出任財政部長,美國常務副國務卿佐利克得知任財政部長無望後,很快辭職,出任高盛集團國際副總裁。

  三是行政效率問題。很多轉進政府的人,主要目的是鍍一層政治“金”而無心行政事務,更有些人根本不懂政治。他們的任職期限也一般比民選公職人員或公務員短,平均在職2.5年,其中25%的任職時間不到一年半。基本是剛適應工作就要離開,因為後面還有很多人等著他們的位置呢!

  奧巴馬總統在上臺之初曾採取措施收窄政治旋轉門的“寬度”,但結果無功而返。2007年,美國通過《誠實執政與政府公開法案》,旨在“減少立法者和政府高官之間、聯邦政府和私營部門之間的‘旋轉門’現象”。但在2008年1月該法案生效後的6年內,在352個離開國會的人員中,有47%曾走進“旋轉門”,高於此前6年的43%,更是遠遠高於1974年的3%。

  總體來看,雖然旋轉門機制確實給美國政府帶來一些特殊人才,比如基辛格等當年就是通過旋轉門進入政府的。但更多時候,旋轉門機制是一種利益輸送的平臺,或是一種信用型腐敗或期權型腐敗。

  更為重要的是,它披著一件合法的外衣。(作者是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

[責任編輯:郭碧娟]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