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稱,中國擔任G20主席國,為全球治理和大國關係問題搭建了橋梁。從根本上説,G20將為主要大國如何處理我們所面臨的挑戰定調。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網站4月12日發表題為《中國擔任20國集團(G20)主席國——地緣政治與全球治理的會合》的文章稱,近幾年,人們一直通過兩個角度對國際問題進行分析。一個角度側重於地緣政治,尤其是關於在世界經濟政治實力重新分配的時代大國關係如何發展的問題。另一個角度考慮的是全球治理框架,尤其是已有的正式和非正式體制是否有能力和辦法來應對全球複雜挑戰。
中國在2016年接任G20主席國是一個具有重要象徵意義的開端。這是這個非西方大國首次主持世界一流的經濟合作論壇,更何況它還是世界最重要的地緣政治集團之一。就G20峰會議程的實質而言,中國此次擔任主席是在一個重要的時刻,也就是中國不斷放緩的經濟正在與整體下滑的全球經濟走向一體化的時候。同樣,這也為思考地緣政治和全球治理提供了良機。簡而言之,國際秩序的前景如何?
毋庸置疑,我們正處於國際秩序的一個重要轉捩點。過去25年,國際體制——伴隨著雙贏的經濟體制——已較為穩定。但這一秩序正面臨挑戰和威脅,並不斷遭到破壞。我們面臨著出現一個雙輸的國際體制的可能性,其中包括大國間安全關係惡化、國際合作的基本架構分崩離析。
這可能是最糟糕的情況,但它似乎是合理的。各國必須保持警惕,以防出現這一結果。儘管現有大國和所謂新興大國(中國顯然是個新興大國)不可能對國際秩序持相同的觀點,但展開密集談判、討論和對話與各國都休戚相關。各國必須找到一個中間立場,這一立場既可以保留現有國際秩序中的重要元素,同時也進行適度的調整,從而使國際秩序不會崩潰。
此類討論活動可能在今年晚些時候展開。在中國接任G20峰會主席國之前,日本將擔任七國集團(G7)峰會主席國,並使一些重要議題得到凸顯。作為管理全球事務的舊秩序的代表,G7重點關注的仍是世界經濟,但它現在也格外重視跨領域的安全問題。G20則是一種新的多極國際秩序機制,已崛起的大國和新興大國可以通過該機制展開闔作。但到目前為止,G20成員國僅將討論範圍局限于經濟問題。
儘管G20確實在2013年聖彼得堡峰會上處理過敘利亞危機問題,但政治和安全問題並不屬於該集團的議程。然而,正是這些議題構成了大國政治和全球治理前景的重要部分。西方與俄羅斯的關係緊張日益加劇,就像東北亞的爭端不斷加劇一樣。美國海軍在西太平洋的角色和中國對南中國海的主權聲索已是美中關係的熱點,我們不應假裝它們不會變得越來越難處理,因為這些問題顯然非常棘手。
我認為如果G20不討論一些緊迫的安全問題,那就是短視。這些問題不是G20正式議程的一部分,但它們應當是。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讓大量利益攸關方參與討論這些棘手且緊迫的議題會導致兩種結果:要麼這些問題以一種可靠的形式得到解決,要麼緊張關係升級並演變成衝突。沒有第三種可能的選項。
當然,這些問題也可以在聯合國安理會上提出,但後者是一種危機管理機制。我們應當建立大國政治關係,讓領導人阻止大國衝突。大體上而言,這都無法通過聯合國實現,但可以在20國集團內做到。
在當今世界,全球治理將比以往更加多極化,我們必須找到新方法來分擔首先採取行動和承擔費用的重任。最有可能的方法是維持較為穩定但持續調整的國際秩序,這樣既能應對全球挑戰,又能緩解地緣政治的緊張關係。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