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國際視點

2015年的中歐關係,政治互信正在加深

2016年01月05日 16:35:00  來源:中國網
字號:    

  我們同英法德三大國以及歐洲其他次區域國家的關係呈現出競相發展、相互促進的可喜局面,可稱之為中歐關係的良性互動。首先,中歐雙方共同慶祝了中歐建交40週年,歐盟的務實主義對華政策佔據上風。歐洲國家的外交一直受到價值觀和經濟利益雙重因素的影響。這幾年我們明顯看到與經濟利益相關聯的經濟外交在歐洲國家外交中的影響、權重在上升。從近年來歐洲大國德國、英國、法國對華交以及中東歐國家對華政策,都可以看到務實主義色彩。以往,中國和歐洲發展關係受到一些干擾,干擾因素中價值觀色彩影響比較突出。雖然,價值觀因素在歐洲對華政策中沒有消失,但在降溫、在淡化。歐洲國家開始表現出認同中國發展模式的現實性。在互動中不搞你輸我贏的競爭,而是大家一起把蛋糕做大,不斷擴大共同利益,不斷拓展互利合作,分歧也在相對縮小,難題更容易解決。

  歐洲國家外交呈現出多元化趨勢。2013年習近平主席訪問德國、法國和歐盟時,提出了四大夥伴關係。發展到2015年,已然很有效地改變了中歐之間對話機制。歐洲國家傳統對外政策只有兩個方面,一是置身於歐洲一體化;二是構建跨大西洋夥伴關係。如今中歐構建新型經濟體關係已經成為歐洲第三個方面。

  今年李克強總理同歐盟新一屆領導人進行了會晤,達成一系列重要共識,集中體現在雙方同意要推進三大對接,即中方的“一帶一路”倡議與歐洲的發展戰略相對接,中國國際産能合作同歐洲容克投資計劃相對接,中國與中東歐16+1合作與中歐整體合作相對接。在雙方努力下,我們已經收穫了重要的早期成果。比如建立中歐共同投資基金,打造中歐互聯互通平臺,啟動首次法律事務對話,加快推進雙邊投資協定談判、儘快啟動中歐自貿區可行性研究等。

  歐對華政策與美國拉開距離。英國作為美國最親密的盟友從不參加對敘利亞空襲、到建立人民幣外匯市場、再到英法德三國直接加入亞洲投資銀行、中國與法國等一起通過艱苦談判達成巴黎氣候變協議。 一個最突出的變化是歐盟外交走向多元化,不在是只和美國及歐洲大陸要保持緊密的關係,而是要抓住中國與新興發展中大國的機遇,促進共同發展、共同增長、共同塑造世界。與美國把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不同,歐盟視中國為共同發展的全面戰略合作夥伴。如中國宣佈建立亞投行,美國的第一反應是“中國挑戰了世界金融秩序”,歐洲卻是要瞪大眼睛尋找發展機遇。中國已經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很多歐洲人稱中國是“未來的超級大國”。歐洲對歷史上大國興衰,比美國經歷豐富,經驗和教訓也多,現在歐洲已經在心理上準備迎接中國成為超級大國。

  中德務實合作繼續推進,“中國製造2025”正同“德國工業4.0”戰略的對接,德國認為中國的精密機床製造並不比日本的差。中法正就開展第三方合作達成一致,為中歐合作發揮著引領和示範作用。習近平主席對英國的訪問使雙方關係進入“黃金時代”。英國要做中國在西方的“最強有力的支援者、最開放的合作夥伴、最友好的朋友”。中英關係的發展標致著中國同西方國家關係進入了新的時期。中國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歐洲復興開發銀行接納中國成為正式成員,美國也不得不通過IMF改革方案,使得中國在IMF的份額及投票權都得到大幅提升。

  今後中歐各種力量之間互動會不斷繼續和深化,並對中歐同美國關係産生良性影響,也能推動中美與我周邊國家關係的改善。

  “倡議”是中歐關係動力

  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將成為中歐關係能夠穩定、健康發展的新動力。歐洲國家剛開始對“一帶一路”是觀望的,搞不清這個倡議要幹什麼。但經過近一年多時間的了解和溝通,歐洲國家對“一帶一路”的認識發生很大的變化。歐洲國家正認真思考“一帶一路”如何和他們自己的國家發展對接,德、法直接成立了高鐵研發中心,與中車共同合作;英國邀請中國參加倫敦至伯明翰高鐵改造。中歐共同認識到這是一次人類生産模式的變革,高鐵將使海權經濟與陸權經濟並重。

  中國與中東歐“16+1”機制對“一帶一路”的支援,拉動了整個歐洲國家。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領導人峰會在蘇州召開,各國領導人親身體驗了中國高鐵的速度與進步,並以乘座的高鐵列車為背景集體合影。東歐國家對 “一帶一路”建設表達積極參與的熱情。匈牙利第一個和中國簽訂了“一帶一路”合作備忘錄,匈塞鐵路塞爾維亞段已於今年12月23日開工,這條鐵路將把匈牙利的首都和塞爾維亞的首都連接起來,拉動整個中東歐地區和西歐國家的互聯互通,把中東歐、西歐乃至整個歐盟聯動起來。

  然而,中歐關係僅僅依靠經濟上的好處還不夠,我們必須把政治互信建立起來,中歐關係才能走得更穩、更長、更遠。政治互信正在加深,歐洲的對華政策也在積極的調整,但加大塑造新型中歐關係還有一個過程,不僅要把經濟合作向前推進,同時要將中國和平發展理念、負責任大國擔當、積極推動全球治理能力建設等外交新理念推廣開來,讓歐洲對中國的看法更加全面、客觀、立體,對中國的偏見、誤解更少一些,政治互信更多一些。政治互信的建設也許會落後於鐵路的建設,但它是真正合作的基礎。

  實踐是中歐關係基礎

  中國與歐洲1975年建交以來,雙方關係雖然經歷過波折起伏,但通過中歐雙方共同努力,建立了高級別戰略對話、經貿高層對話、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三大機制,增進了了解,擴大了共識。經貿上,中國是歐盟第二大貿易夥伴,歐盟連續十多年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中歐經貿關係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具活力的經貿關係之一。人文交往上,雙方每年超過500萬人次人員往來,溝通了心靈和情感,促進了文明間交流與交融。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中歐保持對話與協調,共同推動多邊主義和發揮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核心作用,積極合作應對全球性挑戰。中歐已經成為全面戰略合作夥伴,《中歐合作2020戰略規劃》描繪了雙方合作藍圖。中國和歐盟宣示要共同打造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夥伴關係。

  中歐關係連續升溫,從中歐合作夥伴關係、中歐全面夥伴關係、中歐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連上三個臺階。習近平主席説“險灘和礁石阻擋不了奔騰入海的河流,我相信問題和分歧也阻擋不了中歐友誼和合作的前進之路。” “歷史將證明,實現‘中國夢’給世界帶來的是機遇不是威脅,是和平不是動蕩,是進步不是倒退。拿破侖説過,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當這頭睡獅醒來時,世界都會為之發抖。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隻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 中國人民從自身經歷中形成了走和平發展道路的自覺選擇。中國不認同“國強必霸”的陳舊邏輯。

  中歐有共同的戰略需要。作為世界上重要的兩大經濟體,中歐都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都反對霸權主義和恐怖主義。歐盟換屆後的新領導層,也非常重視中歐關係的長期穩定,將中國視為重要合作夥伴。中歐人口和經濟總量分別佔到世界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雙方在啟動中歐投資協定談判,一個重要目標是至2020年中歐貿易額要達到1萬億美元。

  第十七次中歐領導人會晤,決定支援“一帶一路”倡議與歐洲投資計劃進行對接,去年9月舉行的中歐經貿高層對話提出,建立中歐共同投資基金,中國提出了向歐盟投資3150億歐元的計劃,中國是第一個宣佈向該計劃投資的非歐盟國家。

  中歐經濟利益和決策互補性很強,是互不可缺的夥伴。歐盟具有技術、管理的優勢,可以成為中國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合作夥伴。而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可以為歐洲擴大就業和經濟增長提供動力。展望未來,“智者求同,愚者求異。”中國需要德國品質,德國發展離不開中國市場和中國速度。

  中歐關係一要堅持相互尊重求同存異的原則,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和損害對方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二要堅持平等合作互利共贏的原則,反對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堅持按通行的國際規則協商解決貿易分歧;三要加強宏觀政策溝通協調,推動經濟持續增長;四要積極推動中歐投資協定談判,著力改善雙邊投資環境,雙方要深入交流中歐投資協定相關問題,儘快商定協定範圍,就重要問題達成共識;五是“一帶一路”倡議和歐洲投資計劃的對接,大力加強國際合作,擴大雙方投資合作;六要擴大經貿領域務實合作,探索數字經濟新的合作領域,中歐合作是寬領域深層次全方位的合作。

  “中國夢是奉獻世界的夢。‘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是中華民族始終崇尚的品德和胸懷。中國一心一意辦好自己的事情,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為世界作貢獻。隨著中國不斷發展,中國已經並將繼續盡己所能,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中歐之間的戰略訴求以及共同發展利益,使得中歐關係越走越近,歐盟更加歡迎中國的和平崛起,更加認可中國的發展模式,更加欣賞中國的發展道路,願意看到中國享有與其綜合國力相稱的國際地位,也期待中國在國際和地區舞臺上發揮更重要的作用,這對於穩固中歐關係,拓展共同戰略利益,尤其重要。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