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從未有經濟規模大就應為救助國際難民多出資的邏輯。
《紐約時報》記者狄雨霏在該報網站上發表文章,標題是:中國冷眼旁觀移民危機,指西方自食惡果。文章批評中國對敘利亞難民問題不夠熱心,迄今提供的救濟款不多,該文還指責中國學者宣揚美歐搞亂了敘利亞,應該“自食其果”,承擔幫助難民的責任。
這位紐時記者還是挺會轉移目標,幫美國分憂解難的,出其不意地一竿子打到中國身上。自難民危機爆發以來,美國輿論對華盛頓在其中應負主要責任的淺顯邏輯,以及美國推諉接納和幫助難民的明顯事實,都做了選擇性忽略。人們幾乎看不到美國主流媒體關於這場危機根本就不該發生的反思,同樣幾乎聽不到美國從政壇到輿論場對這個國家應當承擔“自作孽”後果的道義呼聲。
然而紐時記者卻能及時、犀利地發現“還有一個中國”,她批評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沒有第三大經濟體日本為難民提供的救助款多,用這兩個看上去矛盾的排序做一個醜化中國的標簽,似乎挺合適的。
但這個世界上從未有經濟規模大就應為救助國際難民多出資的邏輯,連美日及歐洲國家的政府也沒有這樣的要求。救濟難民應當積極,但也需量力而行。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內部貧困的問題還遠未解決,由中國扮演救濟、接納敘利亞難民的主要角色,這不是世界輿論的期待。
除了經濟原因,中國在地緣上和事情發生、發展的相關性上,都比歐美離敘利亞難民危機遙遠得多。由中國挺身而出向被這一危機困擾的歐洲大伸援手,這同樣不是世界輿論的期待。
而歐洲和世界輿論都在期待美國向難民打開國門並提供更多捐款,對美國搞亂了敘利亞卻不肯出力善後的批評在世界輿論場上比比皆是。美國政壇和媒體上的這種聲音最弱,也最含混不清,狄雨霏女士難道沒有發現這一點嗎?
當然,美國媒體有心維護美國的利益,這點未必不能理解。但是道理還是需要講清的,不能顛倒是非。圍繞難民潮的起因和救助責任,美國媒體可以沉默,但亂咬就很不合適了。
説到中國,拋開外媒的意見,我們自己今後針對難民事務採取能被世界輿論識別的更積極態度,還是有必要的。實際情況是,如果中國太積極了,西方會受不了。那樣的話,我們會遭到新的警覺。但如果中國表現的積極度不夠突出,西方也會不高興。鋻於中國當下的特殊地位,我們做好事也需有把握好“度”的智慧。
美國有影響世界輿論的能力,它能大體做到讓自己“怎麼做都是對的”,忽視外界對其“不對”的批評。中國這方面沒法跟它比,中國的難處是“怎麼做都不對”,做得更努力、更細緻是我們現階段的宿命。
中國或許有必要針對敘利亞難民問題採取一些外交行動,比如派特使,向聯合國提結束敘利亞內戰的倡議等等。敘利亞難民危機不排除出現進一步的連鎖效應,中國應朝前評估,爭取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