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力量被閱兵震撼 中國要讓恃強淩弱成歷史

時間:2015-09-05 12:07   來源:環球時報

  東風-5B洲際彈道導彈

  9月3日大閱兵使中國成為世界這一天的絕對主角。中國的強大和它對和平的熱愛追求同時清晰地呈現出來。習近平宣佈中國裁軍30萬員額,平衡了一些外部力量對中國“秀肌肉”的擔心。中國很在意在展示力量時做如此平衡,這是一種態度。

  大閱兵首先在國內意義上獲得巨大成功。即使在一些牢騷滿腹的社交網站上,也洋溢出興高采烈的氣氛。因閱兵受到一些打擾的北京市內鄰近區域民眾昨天尤其很興奮,自發上街沿警戒線觀看戰車駛過,報以掌聲。各種形式發出的點讚被廣泛認為是真正民意的爆發,對之前網上的一些怪話形成壓倒性對照。中國社會的這種支援和它所展現的國家凝聚力顯然比西方輿論怎麼看這次閱兵重要得多。

  一些西方媒體突出大閱兵之前中國股市的下跌和天津大爆炸等,認為閱兵是有目的的“注意力分散”。它們搞錯了中國這個大社會的基本脈絡。中國有一些永恒的東西,具體困難和悲劇與那些能在代際之間傳遞的目標有著只有中國人才能理解的關係,我們在承受著,也在追求著。

  西方國家70年前的很多東西都是博物館裏的歷史,而在中國,70年前的願望和犧牲很大程度上仍是活的因素。受過普通教育的中國人大都能讀懂2000年前我們祖先寫的家書,歷史認識和經驗的盤根錯節提供了中國社會穿越每一個困難時期的特殊力量和韌性。這不是泛哲學。

  中國不是一摔就碎的瓷器,當中國的力量逐漸有所恢復時,這一特質愈發凸顯出來,成為社會自信的新源泉。大閱兵表面看是一場軍事秀,大約一個小時就走過去了。但對中國社會來説,它是漫長心路歷程的一個記憶和總結點。中國要走很遠,我們發展很快,但本質上不是一個急匆匆的民族。我們的牢固很大程度來自於從容。

  中國要走遠,就不能四處樹敵,對外謀和是中國自古以來的戰略傳統。習近平強調中國“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這決非外交辭令,這種思想是中國人深信不疑的對外智慧。

  和平不是弱者的語言,甚至不是弱者的權利,對於中國這樣的國家來説,這個邏輯是鐵一般的。今天仍不是中國歷史上相對最強大的時候,但我們業已擺脫積貧積弱,並且越過了國家運勢的多個轉捩點。

  中國已經幾十年沒有對外發生戰事,我們將精力集中在國內發展與改革上,中國的謙和一直是地區和平的關鍵要素。閱兵大致成了外界了解中國軍事能力的顯要窗口,這樣的軍事透明越來越變得不可缺少。有些外部力量既急於了解中國戰略打擊力量的發展情況,又對他們所看到的情況感到不舒服,甚至有所震撼,心態有些矛盾。

  這種矛盾是正常的,恐怕也是必要的。中國戰略打擊力量的不斷提升應當為國際社會廣泛了解,並且成為它們全面對華認識的一部分。這部分認識會自然參與那些國家對華態度的塑造,這是亞太持久和平的一個積極維度。

  中國是綜合力量比較全面、均衡的大國,我們的國土面積足夠大,歷史上每一段輝煌依賴的都不是擴張。中國對自己強大時與外界和平相處有著豐富歷史經驗。近代以來承受的屈辱帶給中國的不是報復慾望,而是一旦我們重獲話語權,一定要讓恃強淩弱的所謂“國際規則”永久成為歷史。中國對國際民主的渴望不會嬗變成對霸權的攫取,中國人不希望自己的國家成為新的帝國。

  我們知道,對外界來説,中國的全部善意都需得到一一驗證,歷史經驗成其不了安慰。現在的問題是,一些對中國的不公平要求被當成虛假驗證,經西方媒體擴散,成為美日等對華施壓實現它們利益最大化的方式。這是需要打破的虛偽,和平與穩定首先離不開實事求是。

  總之,“93”閱兵猶如一面鏡子,它展示了中國社會的內部團結能力,也讓我們看到對外團結的巨大可能性,以及所面臨的困難。如此大型的國際活動得以完美舉行,絕大部分細節都很到位,這是中國由內向外體系性強大的寫照。這是當代中國人的幸運,對世界來説,它也充滿正面性。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