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展青少年足球運動方面,德國具備相當好的條件,也積累了很多經驗。近日在和德國一個媒體出版社社長聊德國足球時他就談到,他的家鄉在德國西部萊茵地區一個人口僅1500人的村子,村裏有個小足球俱樂部,他的兒子就在那裏踢球。
無孔不入的球探也非常“接地氣”,常有一些職業足球俱樂部的球探深入鄉村、學校,觀看孩子們比賽,為俱樂部尋找後備人才。
據那位出版社社長講,他兒子所在的小足球俱樂部球隊僅有十多人,但球探之間的競爭卻很激烈。比如,某球探看好一個孩子後就去到府找家長,當場拍出5000歐元,並拿出合同,問家長願不願簽約,綁定孩子到職業俱樂部發展。家長往往不願意,理由是孩子還小。球探悻悻而去,但隔一段時間又來了,這次拍出10000歐元,於是一些家長難免會動心。球探的這種做法在德國也極有爭議性,這位出版社社長就把俱樂部球探的行為稱為“人販子”的活兒。但無論怎樣,基層球探的存在對發現足球苗子的作用還是很大的,像穆勒、拉姆、小豬等大牌球星都是被球探從小足球俱樂部挖掘出來的。
當然,所有的問題都有兩面性,“掐尖式”培養有助於德國足球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受益者畢竟是少數,這也造成了德國草根足球水準大大下降。這其中一個原因是,現在的德國孩子比他們的父輩在學習和其他各方面的任務多了不少,他們的父輩小時候每天都有三四個小時和小夥伴們一起踢球,而現在的孩子每天踢球時間不到一個小時。球踢得少,當然水準不會高。
對青少年來説,由於年齡還小,人生還不能定型,因此如何平衡好學業和花時間在足球培訓及比賽上是很大的挑戰。與德甲斯圖加特隊青訓中心合作的一所中學校長告訴我們,他們傳達給俱樂部送到該校接受普通教育的體育尖子學生的一個理念是:運動生涯苦短,最終成為明星的畢竟是少數,所以踢球的同時,學習也要好,這樣可以使自己的未來有更多選擇機會。該校多年實踐表明,兼顧體育和學業可以鍛鍊孩子們的自我管理能力,那些自我管理能力強的孩子往往球踢得好,學習成績也好。
我們的不少採訪對象很贊同中國根據自己的國情走“校園足球”發展道路。巴登足協的足球教練就説,中國讓學生在學校裏有更多機會接觸足球很有意義。首先讓孩子們親近足球,讓他們在踢球中找到樂趣。足球是一項有特殊魅力的群體運動。發展這項運動,追求的不僅是足球業績,還有足球之外的精神訴求。狹義理解不能惠及大眾,揠苗助長可能適得其反。(班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