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華人如何放鞭炮

時間:2015-03-10 15:27   來源:中國青年報

  日本有3個中華街,神戶一個,長崎一個,橫濱一個。長崎中華街歷史最悠久,橫濱和神戶的中華街,則是明治維新之後設立的。2013年暑假期間,我去了一次神戶中華街。神戶中華街也叫南京町。町,街也,是日本漢字。

  神戶中華街的設立,是非常規的。神戶開港之後,其他國家如英、美、法等,都和日本簽訂了雙邊條約,而當時的大清和日本沒有任何條約。所以,中國人只能居住在日本政府指定外國人居留地的西側,但本著普惠原則,明治政府對這些大清子民,和對待其他列強一樣,一視同仁。

  華人是最擅長做生意的。昭和初年,南京街貨物雲集,客商紛紜,吸引了大量日本人以及各國“異人”(明治初年,日本人也才接觸歐美人,覺得他們和亞洲人長得不一樣,就叫“異人”)。二戰期間,南京街和神戶其他地區一樣,遭受盟軍的大規模空襲,被夷為平地。南京街走向了衰落。

  1981年,南京街在神戶政府倡導下,實施了振興計劃;1982年,整修了道路和廣場;1985年,長安門落成;1988年和1993年,又分別建了石獅子和臥龍殿。1995年阪神淡路特大地震,把長安門給震塌了,第二年又修好了。

  這是神戶南京街的簡單歷史,寫在中華街的一面墻上,中、英、日、韓四國文字,我用手機拍下來,作為資料。

  早期去日本的華人,都是聚居的。新一代留學日本的華人,分散在日本各地。據統計,目前在日本長期工作和生活的中國人,有70多萬人。

  在日本的華人,還保留著中國人的傳統,放鞭炮。不過,不像在國內一樣,四處亂放,而是只在中華街上。在中華街上,也不能像中國“土著”一樣,肆無忌憚地放,而是日本式地放鞭炮。

  怎麼放呢?

  兩個人抬著一個大鐵皮桶,把鞭炮放在鐵桶裏邊放。為了讓街坊四鄰都能聽見,就抬著鐵皮桶,繞著中華街巡遊。

  這是個好辦法。第一,鐵皮桶有音箱的功能,鞭炮更響亮了;第二,破碎的紙屑、塵土,都在鐵皮桶裏,不會對他人、環境造成損害。

  當然,這個辦法,不能放二踢腳,也不能放煙花。

  入鄉隨俗,在日本就要日本化。比如烤鴨,在北京,烤鴨是論只賣的,最少半隻。在日本,北京烤鴨是論片賣的,和生魚片一樣,三五一團,七八一簇,就是一份日本式的北京烤鴨了。

  日本華人為什麼這樣放鞭炮,要問日本的“俗”是什麼?

  “俗”,是“潛規則”,不講明,但不意味著不明確。正因為人該皆知,明説,反倒是多餘了。這點,很像電腦領域的默認設置。

  日本的“俗”,就是:不給別人添麻煩。無論你多麼有個性,只要不影響第三方,隨你;反過來,不管別人多麼出格,只要沒有影響到你或者給公共環境造成損害,你就無權干涉。

  放鞭炮有三種負外部性。第一,噪音;第二,空氣中的粉塵;第三,地面上的垃圾。噪音很嚴重,不過,它是暫態性的,放完了,也就過去了。麻煩的是粉塵和垃圾,會經久不去。按照“不給別人添麻煩”的原則,放鞭炮的,要事後清除垃圾和空氣中的粉塵。與其事後打掃,何如事前防範呢?

  華人是聰明的,於是,就想出了上述辦法。

  在中國,放不放鞭炮,爭執不休。支援者説,這是傳統,要保留。還説,不這樣,沒年味兒。

  我認為,沒有哪一個傳統,是從來就有的;也沒有哪一個傳統,是不可改變的。沒有火藥之前,不放鞭炮,中國人也過來了,是不是?不好的、壞的傳統,為什麼就不能改?

  改成什麼樣呢?也不複雜。辦法就是:誰污染誰治理。你盡可以大大方方、隨時隨地放,但是,放完之後,你要負責把你産生的垃圾,打掃乾淨,恢復原狀,而不是搞得滿地狼藉。

  另一種市場化的做法是,把事後清理成本,加在鞭炮價格中。消費者在指定時間和場所燃放,也不用善後。打掃“戰場”、清理垃圾的工作,由花炮銷售商來承擔——因為,買鞭炮的人,已經支付了“環境損害費”。

  我所在的小區前面,有一大塊空地,燃放鞭炮留下的垃圾,10多天過去,都無人清理。每次走過,我都會想起日本華人放鞭炮的情景,為此,寫了這個短文。

  正月還沒過完呢,供放鞭炮的人以及有關方面,參考吧。(劉雲楓)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