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3月2日電(楊牧 鄭青亭 張悅 黃海燕)近日,有媒體報道“外資企業從中國大規模撤離”,一時間,輿論陷入所謂“外企逃離中國”焦慮。但本網駐外記者調查及國內外權威機構公佈的相關數據,皆釋放出相反資訊:外企撤離中國非普遍現象。
中國商務部公佈的數據顯示,2015年1月,全國吸收外資呈現良好發展勢頭。當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266家,同比增長31.8%;合同外資金額332.1億美元,同比增長126.2%;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39.2億美元,同比增長29.4%。
中國依舊強勁的外資吸引力在聯合國貿發組織公佈的報告中也得到印證。1月底,聯合國貿發組織發佈《全球投資趨勢監測報告》,指出中國2014年吸收外資規模同比增長1.7%(未含銀行、證券、保險領域數據),外資流入量首次成為全球第一。
外商投資企業未大規模撤資
2月16日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介紹,2015年1月,高端製造業領域外商投資活躍。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增長103.3%,通信設備電腦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合同外資和實際使用外資分別增長19.5%和48.8%。
對於外資企業加速撤離中國的質疑,商務部的觀點是,近年來受到我國勞動力、土地等成本上升,經濟發展速度放緩,以及一些外商投資企業經營不善等因素的影響,有少數跨國公司對其在中國的業務進行調整,包括關停個別工廠。
這個説法從日本松下電器中國官網發佈的一則消息中得到證實。記者了解到,1月30日,松下通知將終結山東松下電子信息有限公司事業,稱在超薄型電視機價格競爭愈發激烈的過程中,本公司作出了“難以繼續自行生産”的經營判斷。
商務部同時認為,跨國公司在實施全球化戰略過程中,經常採取兼併重組等措施,對其全球業務調整和佈局,“這屬於企業正常經營活動,並且總體數量有限。目前還沒有出現外商投資企業大規模撤資的情況。”
媒體報道有關個別日本家電企業計劃撤離生産線的報道,據本網記者了解非普遍現象。相反,有些日本企業還計劃新遷生産線到中國。比如,松下集團最近向媒體證實,已經決定將松下福島LUMIX數位相機的部分生産線轉移到中國廈門,今年5月份完成。
“日企對華投資有進有出,並沒有出現日資企業全面退出的情況。”沈丹陽説,據1月最新數據,日本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數增長3.5%,合同外資大幅度增長46.9%,實際投入外資金額增長3.2%。“整體上日企對華投資呈增長趨勢,而不是相反。”
韓國企業,如三星和樂天集團相關負責人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也表示,目前並無撤離中國計劃。
數據顯示,2014年,主要國家和地區對華投資總體保持穩定。其中,韓國和英國對華投資增長較快。2015年1月,除新加坡、臺灣省和美國對華實際投資有所下降外,香港、韓國、德國、英國、瑞典、沙烏地阿拉伯實際投資增長顯著。
分析人士認為,雖有一些外企關停中國生産線,但不必對其負面後果過分誇大。一方面,這些企業撤離中國的生産能力多數是低端製造,也是中國下一步需要調整的産業;另一方面,中國本土企業在這些領域已完全有能力與這些企業抗衡。在盈利空間和市場競爭力下降的情況下,外企及早作策略調整,也反映了其靈活的經營策略。
服務業成為吸收外資新增長點
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得益於改革開放,得益於對外資的引入和使用。發展初始,外資大量進入製造業。隨著中國産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外資在製造業,尤其是低端製造業的優勢逐步喪失。2012年以來,中國製造業利用外資的比重顯著下降,服務業利用外資強勁增長。
據悉,近年來,商務部會同相關部門推進了一系列有關服務業開放、服務業利用外資的工作。例如,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蘇等七個省市開展設立外資獨資醫院的試點工作,放開外商投資道路運輸業等相關領域的外資準入限制,等等。
商務部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吸收外資的結構已由以往以製造業為主轉變成以服務業為主。服務業吸收外資佔比上升,達到55.4%,高出製造業22個百分點,成為吸收外資新增長點。2015年1月數據則顯示,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已佔全國吸收外資總量的66%。
“從外資的行業分佈看,2014年中國服務業外資流入增長較快,其中分銷服務業、運輸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規模較大。”聯合國貿發會議投資和企業司司長詹曉寧表示。
中美商會最新發佈的中國《2015 年度商務環境調查報告》也對服務型企業的增長機會給予了積極評價。報告指出,隨著中國致力於經濟改革和可持續發展,企業需適應中國商業環境不斷演變的挑戰。相較于資源和工業企業,服務型企業對增長機會持更樂觀的態度。
“三分之一的美國企業從本地設計、開發或定制産品和服務中獲得的收入佔到了他們在中國業務總收入的一半以上。”報告指出,考慮到中國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和國內消費的上升,不斷壯大的中産階級和進一步的城鎮化所釋放的積極信號,商會的會員企業仍看好中國市場。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認為,隨著中國製造業自身的發展,外商在華製造業的優勢逐步喪失,退出低端製造業轉向高端製造業、轉向對技術要求較高的服務業是外資適應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
對於服務業未來吸引外資的潛力,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在1月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目前,中國服務業領域面臨著供給不足、競爭不充分,“大門開,小門不開”,準入門檻偏高等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積極穩妥來擴大開放。從以往的經驗看,適度擴大開放、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和先進服務理念,將有利於擴大服務的供給,激發國內服務業的發展活力。”
在華外資企業將迎來“白銀時代”
對於引資的未來形勢,沈丹陽在2月16日的例行記者會上指出,目前世界經濟復蘇緩慢,國際引資競爭日趨激烈,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給我國今年吸收外資工作確實帶來一些困難和挑戰,考慮到我們較強的引資綜合競爭力,這個基本面並沒有發生重大變化。
數據顯示,2014全年中國利用外資規模穩中有進。外商投資新設立企業同比增長4.4%;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同比增長1.7%,連續23年保持發展中國家首位。
“預計2015年全國吸收外資規模還將保持穩定。無論如何,我們對中國吸收外資在全球名列前茅還是充滿信心的。”沈丹陽指出,一方面,中國發展潛力巨大,基礎設施完備,産業配套能力強,綜合競爭力仍有優勢。另一方面,十八大以來,中國政府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加大對外商投資企業合法權益的保護。
沈丹陽表示,新的一年,我們會深化外商投資管理體制改革,統一內外資法律法規,促進投資環境透明化和便利化。將修訂併發布《外商投資産業指導目錄》,大幅度縮減外商投資的準入限制。將推動相關部門提高依法行政和執法水準,對外商投資企業同等保護、公平執法。還將及時了解和回應外商對外資環境的關切,維護投資者和企業的合法權益。
“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發佈的《2014年世界投資報告》,在2014—2016年最具前景的東道國經濟體裏,中國仍位居首位。”沈丹陽介紹。
中美商會發佈的《2015 年度商務環境調查報告》也對繼續對華投資展現出信心。報告指出,儘管在中國開展業務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多,但超過60%的企業仍將中國視為全球三大投資重點之一,外資企業將繼續調整在華運營以適應環境。他們認為,向全新經濟模式的轉變雖然艱難但最終定會成功,外資企業也將獲得更為公平的待遇。
高速的經濟增長,低成本的投入,較低的市場競爭等這些不可複製的有利條件長期以來支撐了外資企業在華的“黃金時代”。2014年9月,在《歐盟企業在中國建議書2014/2015》的發佈會上,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説:隨著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展開,在華外資企業將迎來一個長期且可持續的“白銀時代”。
“如果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長率能夠達到6%-7%,中國龐大的經濟規模仍然能保證無限的商機,”伍德克展望,“對歐盟商會來説,這意味著一個現代創新和以市場為導向的全新發展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