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説法在媒體、網路乃至專業人士中時常聽到,即美國對華奉行遏制戰略。在中美戰略博弈日趨激烈的今天,筆者認為,錯誤地以“遏制”來概括美國對華戰略,不僅可能導致錯失中美關係的機遇,而且還可能低估美國對中國的挑戰。
英語“遏制”(containment)一詞本意是“防止某物的擴張”。在國際關係領域,“遏制”指冷戰期間美國對蘇聯及社會主義陣營實行的戰略。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今天的中美關係與冷戰時期的美蘇關係不可同日而語。用描述冷戰期間美國對蘇戰略的“遏制”來概括今日美國對華戰略,不可能準確。
當然,無論中美,人們並不總是那麼嚴格地使用專業術語。在英語中,“遏制”還可以指“想辦法阻止一個不友好國家的權勢獲得進一步增長”。那麼,美國是否有一項整體的遏制戰略來阻止中國崛起呢?筆者認為,我們不能排除美國或其內部有人有這個想法。但是即便有這個想法,恐怕也做不到。過去30多年來,中國通過與世界相聯繫實現崛起。這就導致了美國無法從整體上遏制中國崛起。如果美國真想像遏制蘇聯那樣遏制中國,有多少國家會跟著美國走呢?美國的戰略家很清楚,時代變了,況且中國也沒有實行蘇聯那樣的對外政策。實現不了的戰略,美國是不會實行的。
很多人説美國對華戰略是遏制時,實際的意思是説,美國對華戰略是消極的、對抗的,或者競爭面已經成為主流。確實,美國對華戰略中的消極面從來就存在,而且近年來還在迅速上升。至於消極面是否已是其對華戰略的主要一面,學界還有不同看法。但即便是用“遏制”來概括美國對華政策的消極面,仍然犯了過度簡化的錯誤。美國對華戰略的消極面,至少包含以下幾手:一是規制,用國際制度、國際規則限制中國的行為;二是“推回”,通過對抗性的行動對中國“示警”,展示美國決心,安撫亞太盟友;三是制衡,通過增強其美國在亞太政治、經濟、軍事存在,或通過增強其盟友和“夥伴”能力,抵消中國日益上升的實力;四是改造,對中國意識形態滲透;五是競爭,即在某些産業、科技領域對中國實行管制、限制。去年年底以來,美國針對東海、南海等問題,甚至採取了“推回”行動。從性質上説,“推回”的舉動甚至比遏制還激烈。如此複雜的態勢,怎是一個“遏制”可以概括的?
把上述複雜的戰略手法看作遏制,至少可能産生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導致我們忽視美國對華戰略中的合作面,把形勢看得一團漆黑。第二,導致應對策略的簡化。對“推回”,可能需要針鋒相對;對規制,可能要在規則和制度的框架下週旋;對改造,需要固本強基,依法管理。如果把這一切都歸為“遏制”,那只剩下“冷戰”這一個選項了。第三,會導致我們低估美國對華戰略的挑戰。美國對華實施的不是銅墻鐵壁的“遏制”,而是給中國穿上了件國際制度、規則的“緊身衣”。這不是一面墻,而是一個“網兜”,有很多洞眼讓我們可以與外部世界連接,同時又有很多“軟約束”。這種“規制”才是美國對華戰略中最難應對的部分。
如果把對方招式一律理解為“三板斧”,然後以“三板斧”來回應,贏不了大國博弈。今年以來,中方與美方一系列錯誤言行堅決鬥爭,但同時也保持了合作勢頭。本週,中美還將舉行第六輪戰略與經濟對話、第五輪人文交流高層磋商。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這才是博弈的正道。(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所長 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