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盯美是否“重返歐洲” 日怕“支點”生變

時間:2014-03-28 18:00   來源:環球時報

  “重返歐洲”,這個詞近幾天成了歐美眾多媒體和政客使用最頻繁的詞彙。對於自認為美國天然盟友的歐洲來説,頻頻自稱“太平洋國家”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幾乎不是一位“跨大西洋”的總統,他近幾年來沒有去過歐盟總部,2010年甚至“放鴿子”不參加美歐峰會。儘管奧巴馬剛執政時,歐洲人就慷慨地將諾貝爾和平獎授予了這位僅僅動了一下嘴皮子的“超級英雄”,但近幾年來美歐經濟政策分歧、竊聽歐洲盟國領導人都讓歐洲失望不已。

  然而,烏克蘭危機似乎意味著歐洲迅速翻過與美國之間的不愉快一頁。德國《明鏡》週刊歡呼,“謝謝普京,美國和歐洲再次成為最好的朋友!”美國政治新聞網也稱,奧巴馬需要的是與歐洲關係的“重啟”。而美國的亞洲的盟友則開始擔憂,如果奧巴馬要將注意力更加集中于歐洲,那麼“重返亞太政策將不可避免産生空白”。這種顧此失彼的慌亂讓許多美國學者也不得不承認,美國的力量已經不可能面面俱到。美國《國家利益》雜誌稱,“最明智的辦法,實際上是讓美國人接受現實,知道美國並非在世界任何地方都無所不能”。

  烏克蘭危機拉近美歐關係

  “有個普京,真是好事情!”德國《明鏡》週刊27日稱,范龍佩必須感謝,即使當了近5年的歐洲理事會主席,許多美國人仍拼錯他的名字;巴羅佐必須感謝,歐盟委員會主席終於在歐盟總部見到一個活生生的美國總統;甚至奧巴馬也應感謝,他可以與歐洲人高興地打招呼,而不必擔心因監聽而帶來的尷尬。《明鏡》還興奮地呼喊,西方的骨幹終於可以在布魯塞爾的舞臺上慶祝,歐美同盟回歸了。曾幾何時,人們都在説G20,但現在可以大聲宣佈,再次變成G2:歐盟和美國。

  克裏米亞危機顯然給跨大西洋聯盟注入新的活力,這也正是奧巴馬訪問布魯塞爾希望向外界展示的。3月26日,奧巴馬抵達布魯塞爾,參加在這裡舉行的美國-歐盟峰會。這也是奧巴馬自2008年當選美國總統以來首次訪問歐盟總部。為此,比利時斥資1000萬歐元,啟動有史以來最高級別的安保措施。法新社稱,在峰會結束後的記者會上,奧巴馬宣稱,“如果俄羅斯的領導人認為他們可以在美國與歐盟之間製造分裂,那麼他們就大錯特錯了”。為了顯示美歐同盟的誠意,奧巴馬表示,美國準備向歐洲直接供應天然氣,以降低歐盟國家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對此,范龍佩説:“在不確定的時候,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我們的關係已刻在石頭上。”巴羅佐則説:“我們捍衛共同的價值觀。”

  近幾年來,歐洲一直抱怨美國忘記了歐美關係的重要性和團結。“5年閉門羹後,奧巴馬重新發現歐洲!”奧地利《新聞報》27日説,鋻於俄羅斯的“新沙文主義”,美國總統現在多麼需要歐盟。5年來,奧巴馬從未踏入布魯塞爾的大門,卻一次次去亞洲。“太平洋時代的輝煌,映襯大西洋關係的灰暗”。而現在,克裏米亞危機加強了“歐美軸心”,雙方有共同的價值觀,他們要向外界表明:美國加歐盟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

  法國《費加羅報》則稱,“奧巴馬被迫‘重返歐洲’”。報道稱,奧巴馬此前放棄了歐洲,認為這裡是衰落之地,而在新冷戰的氛圍中同莫斯科意外的針鋒相對迫使他重申美國是歐洲安全保護者。

  美國政治新聞網稱,奧巴馬需要的另一個“重啟”,即與歐洲關係的重啟。經濟政策分歧、間諜指控以及美國重返亞洲都説明瞭奧巴馬與歐洲的裂痕。但現在,他要優先安撫歐洲的盟友。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蘇珊?賴斯也表示:“這次訪問如果有一個共同主題的話,就是我們聯盟的重要性。”

  美國會調整戰略重心嗎?

  近來在美國國內,一些保守派人士紛紛對奧巴馬只顧亞太,忽視歐洲和中東等傳統重心的外交安全戰略提出批評。美國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諷刺奧巴馬,“受訓的猩猩都會幹得好”。另一名前防長蓋茨也稱,西方要和俄打一場“戰略性持久戰”。為此,美國國防預算應該回升,美軍應“暫停撤出歐洲”。

  2012年底,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出“重返亞太”的戰略,將美國戰略重心從歐洲轉移到亞洲。在這一戰略重心轉移的思路主導下,美國逐步削減在歐洲的軍事存在,傳統上美國海外軍事力量投放“先歐後亞”,如今亞太地區的軍事資源投放比重已超過總量的一半。然而這一戰略重心的轉移從一開始就在大西洋兩岸遭到質疑。“阿拉伯之春”爆發後,美國顯得力不從心,利比亞戰爭中,法國喧賓奪主,而對敘利亞局勢的干預更是幹打雷不下雨,引發美歐保守派的不滿,認為正是戰略重心的轉移,導致美國在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的環地中海地區缺乏應有的干預能力。這次烏克蘭危機爆發和克裏米亞併入俄羅斯,美歐除了抗議、不承認和象徵性制裁外,幾乎無可作為,更是讓歐洲,特別是東歐國家感到恐慌,它們要求美國提供切實的安全保障,而“離開歐洲”的美國卻鞭長莫及。

  《華盛頓郵報》稱,面對俄羅斯的威脅和咄咄逼人姿態,奧巴馬必須讓歐洲感到美國在支援自己,美國的戰略重心勢必有所調整。美國歐洲政策分析研究所負責人弗蘭克在《立陶宛論壇報》上撰文稱,俄羅斯的威脅是現實的,而西方的保護是有限和無能為力的。為此,美國要加強在歐洲和東地中海的軍事存在,併為東歐各國提供更明確的安全保護。這些都需要付出代價,但倘不這樣做,美歐付出的代價只會大得多。

  近年來,美國人對歐洲的心態也在悄悄發生變化。美國皮尤中心的調查顯示,美國人開始重新重視歐洲,1993年的民調中,認為歐洲最重要的佔50%,亞洲31%;2001年變成44%對34%;2011年變成37%對47%。而2013年底,認為歐洲最重要的比例又恢復到50%。根據最新調查,美國年輕人更重視亞洲,而年長者更重視歐洲,共和黨對歐洲的重視超過民主黨,但各派重視歐洲的比例都大幅提高。

  美國真的會重返歐洲嗎?德國《世界報》稱,歐美關係重啟是因為共同的敵人俄羅斯。但這種“共同敵人”的原則,是否適合歐美未來的關係?如果歐洲不能很快走出債務危機,而作為超級大國美國的實力也在不斷下降,那麼這種關係是否會持續更久?

  俄羅斯《獨立報》認為,如果美國決定將戰略重心轉向遏制莫斯科,美國需要採取一系列政治、經濟和軍事措施,但目前它沒有足夠的經濟力量。

  對於要求美國“回歸歐洲”,英國《衛報》稱,歐洲領導人最主要的要求是希望能共用美國的頁巖氣富礦,通過進口美國頁巖氣來幫助歐洲擺脫對俄羅斯能源需求的依賴。但俄羅斯《觀點報》27日稱,奧巴馬要用出口頁巖氣幫助歐洲擺脫對俄依賴的説法是講大話,這一計劃根本無法實現。2013年俄共向歐洲出口了135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相當於歐洲需求量的30%以上,一些東歐國家甚至90%的需求都依賴俄,因此在未來幾十年內,美國無法滿足如此大的需求。俄石油工業聯盟專家坦卡耶夫表示,2012年前美國還是一個天然氣自給不足國家,到2013年才有所節余,但數量並不大。而且美國頁巖氣如果要出口,還要進行液化,這也會大大提高成本。俄羅斯駐歐盟代表奇若夫表示,西方國家談論對俄發動“天然氣戰爭”,這完全是一種政治幻想。

  儘管奧巴馬及美國官方並未公開表示將調整戰略重心,但美歐這樣強烈的呼聲仍讓美國的亞太盟友們表示擔憂。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稱,面對歐洲危機,奧巴馬仍在猶豫是否將“支點”從亞洲撤回歐洲。日本《每日新聞》27日稱,雖然奧巴馬只是為了和俄羅斯抗衡不得不“重返歐洲”,但是這樣的言論和做法無論如何都會讓“重返亞太”戰略産生動搖。該報稱,奧巴馬24日在和中國領導人會談時一開始就宣稱“中美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雖然這是圍繞烏克蘭形勢,美國希望在對俄羅斯、朝鮮核問題、伊朗核問題、反恐對策等廣泛領域上,中國能夠給予協助。但是很想問一下,希望中國給予協助從而和中國建立“新型關係”的奧巴馬,未來會如何推進重視亞太的“再平衡戰略”以抑制中國呢?

  《韓國日報》稱,目前美國輿論出現雙重性,一方面希望政府對俄羅斯強硬,另一方面又不希望過多捲入。美國的這種慎重論正在亞洲盟國間産生疑慮。該報稱,無論如何,目前美國在歐洲和中東地區各種問題應接不暇,這很有可能對重返亞太政策産生影響。如果奧巴馬要將注意力更加集中于歐洲,那麼重返亞太政策將不可避免産生空白。

  美國《國家利益》雜誌稱,“東京可能遠比柏林更需要華盛頓的介入”。文章稱,日本不像歐洲盟國,對美國並非一心一意,美國在亞太必須同時控制日本和威懾中國。該報認為,美國的力量是有限的,已經不可能面面俱到。

  脫歐辯論顯示英國人複雜心態

  留下還是離開?英國人在跟著全世界一起聽了半個多月馬航失聯新聞以及烏克蘭變局話題之後,開始關心起和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一條新聞,那就是是否要脫離歐盟。

  脫歐話題在英國已經講了一年一年又一年。最近英國人之所以重新聚焦這個老話題,是因為26日英國兩位重量級辯手再次就英歐關係展開了激烈辯論,這場辯論還通過各大電視臺進行直播。這兩位辯手,一位是英國副首相剋萊格,另一位是英國獨立黨的黨魁法拉吉。兩個人在一個小時的直播辯論中,從經濟談到就業,從價值觀到孩子的上學問題,但主題只有一個:英國擺脫歐盟,是不是會過得更好?

  在直播間隔壁的媒體室,英國廣播公司資深政治記者史密斯對《環球時報》記者説,這場政治辯論就是一場秀,大家都知道東歐移民對英國就業市場帶來的衝擊,但同時也都明白失去了歐盟,英國也會失去很多政治保障。

  辯論完畢後,各大媒體的民調隨之出爐,多數英國人更加欣賞法拉吉的表現。這樣的結果讓在場的不少英國記者感到有些意外,因為他們大多數在之前的直播報道中都認為,這場辯論會是棋逢對手,不分高低。

  法拉吉代表的英國右翼力量佔上風,其實並不奇怪。因為眼下的英國和歷史上所經歷的歷次經濟復蘇後的社會氛圍有所不同。二戰之後國力逐步復蘇的英國,讓老百姓更歡迎移民,願意支援在公共福利政策上多投入的左翼或是中間偏左的政黨,克萊格所代表的就是中間偏左的政治力量。但現在的英國,雖然經濟好轉,人們並未感受到國力的回升。就在年初,英格蘭南部遭遇罕見洪災時,有當地居民就曾對前去採訪的記者抱怨,為什麼政府一方面拿不出更多資金賑災,同時卻沒有停止參加國際援助。在英格蘭南部,有當地人説,如果時間倒退30年,他們不覺得留在歐盟有什麼不好。但近些年來,他們看到的是,英國人的利益一直在被其他國家悄悄地抽走,換來的卻是和自己孩子一起在就業中心找工作的競爭者。

這些認同“英國人應當幫英國人”的南部選民,正是法拉吉的堅強政治後盾。當地人也承認,之所以支援法拉吉,就是因為他説出了英國人的心裏話。更讓許多英國“新歐派”擔憂的是,英格蘭南部向來富庶,“脫歐派”政客選舉不用太擔心籌款問題。相比較而言,擺在“新歐派”面前的問題就變得更加棘手:沒有人可以打包票,右翼力量不會説服更多的英國人,拉緊島國的窗戶,尋求其他的發展出路。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