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的南京一直下著雨,但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人絡繹不絕。南京高校教師汪小姐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得知中國要設立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國家公祭日的消息後,她特地到紀念館轉了一圈,“早應該設立這麼一個日子了”。
新加坡《聯合早報》援引新華社的報道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25日下午審議了人大常委會關於確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的決定草案和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決定草案。前一個草案延續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和國務院關於抗戰勝利紀念日的規定,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後一個草案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同胞。
德國洪堡大學國際政治學者霍爾特曼25日告訴《環球時報》,幾乎所有二戰參與國每年都在紀念,它們通常的形式是國家領導人講話,並向先烈和死難同胞獻花;全國降半旗,鳴警報,國民肅立默哀。江蘇省行政管理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丁進對《環球時報》表示,如果有國家層面的領導人出面參加紀念活動,可以凸顯這兩個日子的重要性。以前我們也有紀念活動,但規格比較低。各省市如南京、瀋陽也搞過紀念活動,但那更像地方性的紀念。如今以立法的形式進行紀念,是一個民族走向成熟的標誌。
中國社科院日本所學者吳懷中25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設立國家紀念日是對本國重大歷史銘記、讓本國民眾世代牢記那段歷史的世界通用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説,中國以往沒有設立公祭日反而顯得有些“特例”。就連日本這樣的戰爭加害國,也堂而皇之地設有很多戰爭紀念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副館長李宗遠向《環球時報》介紹,2005年11月,聯合國把1月27日設立為“國際大屠殺紀念日”,當時104個國家聯合提出草案,並獲得通過。這説明國際社會都希望不要再出現類似猶太人被大屠殺、南京大屠殺這樣的慘案。在抗戰勝利紀念日的設立上,韓國通過行政立法將日本宣佈投降的8月15日定為光復紀念日。美國總統奧巴馬以總統令的形式將12月7日設為珍珠港事件紀念日。
俄塔社報道説,俄羅斯國家杜馬2010年通過一項法案,將日本簽訂投降書的9月2日定為二戰結束的官方紀念日。俄羅斯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中心主任古曼耶夫25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這一天不僅是二戰結束的標誌,更是世界和平的象徵。俄國家杜馬正在討論將這一天設定為法定節假日。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是全世界的勝利,參與抗擊法西斯的國家應當將這一天設定為共同紀念日,一起回顧歷史,珍惜和平。在古曼耶夫看來,二戰歷史與當代社會之間的時間跨度正在加大,歷史的親歷者也因年齡原因正在減少。如果世界對歷史的傳承不給予足夠的重視,將會出現更多否定歷史,甚至妄圖掩蓋侵略罪行的行為。他説,設立歷史紀念日有助於國家凝聚民心、弘揚民族愛國主義精神。
丁進表示,南京大屠殺的30多萬遇難者和抗戰期間死的3000多萬同胞,已經成為我們民族的“集體無意識”。設立這兩個紀念日,對我們整個民族擺脫心理陰影有極大價值。此外,設立紀念日和公祭日對於兩岸關係也有好處,可以爭取臺灣人的家國意識。柏林大學生斯戴凡25日在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表示,年輕人對二戰歷史了解越來越少,國家紀念日可以給年輕人更多了解歷史的機會。德國每到紀念日都會舉辦各種展覽、放映電影等。這種紀念日活動,比課堂更有效果。
法新社報道稱,在中日領土和歷史責任爭議越來越激烈之際,人大考慮設立抗日紀念日引發廣泛關注。曾經擔任過八王子市議員的原田繁25日告訴《環球時報》,“七 七事變”與“南京大屠殺”等事件早就在日本民眾的心裏遠去。現在,除了一部分老年人,年輕人對這些歷史事件一無所知。最近在一些政客的操縱下,日本出現一浪高過一浪的右傾風潮,中國此時設立此類紀念日,不僅是提醒中國民眾,也是告訴日本民眾曾經有過這麼一段歷史。很多不明真相的日本人了解中國的舉動後,首先可能會不理解甚至反感,但稍後也會靜下來思考中國為什麼要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