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站上新起點

時間:2014-01-02 11:1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幾年前,一位叫薩拉的美國記者,説服全家開始了一場為期一年的“抵制”中國貨的行動,並在後來出版了一本書來記載這次“曆險”,書名就叫《離開中國製造的一年》。她在書中寫到,“抵制行動讓我重新思考中國與我之間的距離,在死命把‘中國’推出全家生活的過程中,我驚訝得眼珠子都快彈了出來——中國竟然已經靠得那麼近了!”

  是的,當前中美之間是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關係。2013年,中美貿易額有望突破5000億美元,這是35年前中美建交時的200多倍。現在雙向投資額已超1000億美元,而35年前連“投資”一詞都是新鮮的。不論兩國的“薩拉們”喜歡不喜歡,對方的存在已成為各自生活的一部分。

  歷史長河中,35年只是彈指一揮間。35年前的今天,中美兩國正式建交。在短短的35年裏,中美關係已成長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係。此時回眸歷史,我們會越發感到,中美建交對於中美兩國乃至整個世界來説都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現在,我們常常會聽到兩國的政治家和學者們説,雖然兩國攜手也不可能解決世界上所有的問題,但沒有中美合作,幾乎所有的全球性重大問題都無法得以解決。

  中美關係一路走來,經歷了風風雨雨。這種關係有其脆弱的一面,波折不斷,有時讓人沮喪;也有其韌性的一面,總是不屈不撓地向前發展,又讓人欣慰。中美從相識相知,到攜手共進,在磕磕絆絆中逐漸過出味道來。國家關係難言“浪漫”,維繫中美關係的當然也不是“浪漫”,而是共同利益。

  35年來,中國在變,美國在變,世界在變,中美的利益關注點也在變,但利益的匯合點作為雙邊關係的支撐這一點卻沒有變。當年,對付蘇聯是兩國利益的最大公約數,中國還擔心美國“踩著北京的肩膀跑莫斯科”;目前,兩國共同利益更加廣泛,紐帶更加多樣,不是單一的第三方因素。

  中美建交與中國走向改革開放幾乎同步,可以説中美關係的發展同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息息相關。中美發表建交公報兩天后,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這兩件大事完成後,鄧小平于1979年的大年初一就踏上了訪美旅途,在美期間,除國際議題外,談得最多的是中國的改革。如今,適逢中國掀起第二波改革浪潮,中美也確立了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的新方向,中國的改革和中美關係的發展再次站在新的起點。中國的改革與發展將給中美關係的改善和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同樣中美關係的發展將為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營造最為有利的國際環境。

  再過35年,即中美建交70週年之際,正值新中國成立100週年,也就是中國設定的“百年目標”實現之日。35年前開啟的中國改革帶來中國國力的增強,今後隨著中國改革的全面深化,中國的綜合國力無疑將進一步提高,中美力量對比將會繼續發生變化。中國決心打破“國強必霸”的歷史邏輯;中美也有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決心。中美要一道走完這段關鍵的調適期、磨合期,需要善意、耐心和智慧。

  也許到了2049年,兩國的“薩拉們”不再考慮相互“抵制”,不再琢磨如何把對方“推出”自己的生活。(華益文 國際問題專家)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