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鏡門”揭秘者斯諾登最近獲得俄羅斯避難許可,並找到住處,準備找工作。但與他脫困形成對比,美國跨國企業直接受事件影響,已成為熱鍋上的螞蟻。
過去,人們對美國企業與美國政府之間的關係都有批評和質疑,但大多數停留在猜測和個別事件的層面。而“棱鏡門”第一次將兩者關係真切、全面地展現,將極大摧殘全球對美國企業的一貫信任和信心。雖然第一批披露出來的雖然只有谷歌、微軟、蘋果等9家企業,但已足夠令人觸目驚心,因為它們基本涵蓋美國高科技領域最具代表性的核心企業。事實上,美國企業與美國政府已形成“前店後廠”的全球監控體系。
我們相信,美國跨國企業並非心甘情願淪為美國政府的政治與安全工具。但本質上説,它們卻是美國進攻型安全戰略的炮灰。回想2012年華為、中興事件,美國國會報告以國家安全名義“謝絕”華為、中興進入美國市場。現在,我們會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順應思科等競爭對手的推動,羅傑斯等政客“果斷”狙擊華為中興,不是為了防範防禦的需要,而是為了進攻的需要,順便幫思科將競爭對手擋在國門外。他們明白華為、中興等非美國企業,不可能配合美國國家安全局等機構執行監控全球的任務。
目前,全球範圍內只有美國有足夠實力實行進攻型安全戰略,而只有美國跨國企業才可能很好地配合美國政府。它們已成為美國政府掌控和監控全球網際網路的重要環節,一直以純粹市場形象示人的它們難逃干系。由網際網路根伺服器、骨幹網思科路由器、數億台使用Windows系統、英特爾CPU的電腦,數億部蘋果iPhone和IBM大型機等構建的全産業鏈,完整覆蓋整個生態。借助這種全球獨一無二的絕對壟斷性優勢,美國政府要監控和窺探全球網民可謂近水樓臺。
美國跨國企業不應該是國家的工具。如果它們不得不受命于美國政府的需要,那麼包括美國盟友在內的其他國家如何能對這些企業放心?全球網民的權益如何才能有效保障?當然,無論是客觀現實還是全球趨勢,世界各國不可能對美國企業簡單説不。但是對所有想維護國家資訊主權和網民安全的國家來説,都需要開始採取足夠的保護和防範措施。
尤其是一直被美國作為假想敵的中國,“棱鏡門”是一次極大的警示,也是一次深切的啟蒙:首先,我們必須在政策和法律上要求這些美國企業在中國必須遵守法律;其次,我們必須對現有的資訊基礎設施的歷史存量的安全問題做出深入、客觀、系統的評估;最後,對於基礎設施的增量部分,必須通過有效的技術手段和程式,確保增量部分的有效防範與防禦。
我們願意樂觀地期望,通過“棱鏡門”的曝光,美國企業能夠借機利用法律等手段,從根本上改變自己非常被動的現有局面,不再充當美國安全戰略的工具,以及美國政客和政府濫用權力的犧牲品。但是,目前這僅是美好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