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5日,英國《衛報》根據美國前中情局(CIA)職員愛德華 斯諾頓提供的材料,把美 國國家安全局"棱鏡"監聽項目向全世界曝光。根據這個名為“棱鏡”的秘密項目,美國國家安全局要求電信巨頭威瑞森公司必須每天上交數百萬用戶的通話記錄。 6月6日,美國《華盛頓郵報》根據斯諾頓提供的材料進一步披露,過去6年間,美國國家安全局和聯邦調查局通過進入微軟、谷歌、蘋果、雅虎等九大網路巨頭的 伺服器,監控美國公民的電子郵件、聊天記錄、視頻及照片等秘密資料。美國"棱鏡"秘密監聽項目的曝光在全球引起不小震動,各國輿論為之譁然,一時間,國家安全和個人隱私之間的關係成為輿論界討論的熱點。
但是,美國政府的行為並不止于對本國居民的監聽。6月11日英國《衛報》公佈了美國國家安全局的無界告密者(Boundless Informant)項目,把美國政府推到一個更為尷尬的位置。如果説,"棱鏡"監聽項目暴露的是美國政府反恐行為侵犯了本國民眾個人自由和隱私權的問題,那麼,《衛報》公佈的世界監控熱力圖則折射出美國的全球戰略。
根據《衛報》公佈的監控熱力圖,2013年2月至3月,美國國家安全局在短短30天內,就從全世界網際網路上收集到970億條數據。 除了中東熱點地區和美國本土外,中國、德國、印度都是美國情報收集的主要來源。在全球範圍內,伊朗是被美國收集監控情報最多的國家,超過140億條。其次 是巴基斯坦,達到135億條。約旦雖然是美國在阿拉伯世界中“最親密盟友”之一,但也被收集了127億條。埃及被收集的監控情報為76億條,印度列第五, 為63億條。圖中各國依照被收集監控情報的多少,被標上從紅到綠的不同顏色。中國大陸雖然沒有位居前五,但也是橙色的重點監聽對象。筆者以為,從國際戰略 的角度看,美國的這個監控熱力圖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美國政府的全球基本戰略。
第一, 監控熱力圖顯示出美國全球戰略仍然是把反恐,特別是防止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恐怖襲擊作為主要目標,而美國所謂的“重返亞洲”更多是一種心理戰。
冷戰結束後,美國全球戰略重點的轉移以2001年的9 11事件為標誌。伊斯蘭極端勢力對美國的這一次恐怖襲擊徹底地改變了全球的地緣政治格局。中 東再次成為世界的熱點。“9 11”後十多年,美國歷屆政府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都把反恐和防擴散作為首要目標。在世界範圍內反恐成了美國的基本國策,美國 相繼捲入阿富汗和伊拉克兩場戰爭,至今還在阿富汗的泥潭裏進退兩難。從美國的監控熱力圖可以看出,被監控的前五名國家基本都跟美國的反恐戰略有關。
近年來,相當一部分中外學者認為美國的全球戰略已經調整,反恐在美國的全球戰略中已經退居其次,美國重返亞洲才是新的戰略重點。其實,這種看法與現實並不相符。這次監控熱力圖再次證明美國在全球戰略並非在亞洲。
確實,美國一些政治精英已經意識到過去十年專注中東地區的衝突和反恐,使得美國失去了在亞太地區的很多機會。奧巴馬政府也確實對美國的全球戰略進行 了重大調整,推出了所謂的“亞洲再平衡”戰略,試圖將美國的戰略重心轉移到亞洲地區,並高調宣稱“21世紀是美國的太平洋世紀”。曾任美國國安會特別助理 兼亞太事務資深主任的包道格((Douglas Paul)在2011年曾指出:“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戰事十幾年來的確牽制了美國對其他戰略目標的注意力,例如對美國在亞洲利益的維護和推進。幸運的是, 如今美國可以加速從中東的戰爭泥潭中撤軍,在對中東的戰略投入與在對世界上最重要的區域亞太區域的投入之間尋求平衡”。
如果從純粹的全球地緣政治看,盡可能從中東地區抽身而轉移到亞太這個全球最具活力的地區當然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但是,有兩個重要因素決定了美國無法在現實中真正把全球戰略中心轉移到亞太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