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姑娘在難民營內幫父母打點營生。 劉暢攝
扎特利是約旦境內最大的敘利亞難民營,人數近16萬。難民仍在以日均逾千計的速度涌入。《環球時報》記者日前赴約旦採訪,約旦官方傾訴“不堪重負”,非政府組織也抱怨援助日漸縮水。在這座帳篷堆積而起的“城市”裏,數萬兒童在灰塵中玩耍,年輕女子被家庭賤賣,一名敘利亞父親以家長之尊維持全家10口的生活體面,把記者邀進他們的帳篷客廳喝阿拉伯紅茶……食物、飲用水、生活物資全靠非政府組織配給發放,除了難民營內隨處可見援助國的人道主義標簽,待了半年的敘利亞男青年艾哈邁德形容這裡“就像一座監獄”。
5月2日是約旦“勞動節”假期,扎特利難民營的物資發放照常進行。配給中心門前,男女分兩列排隊登記,每戶按人頭領取定量物品——睡墊、尿布、橄欖油等等,隊伍排了很長。扎特利的難民來自敘利亞戰火最激烈的多個中南部省份,非政府組織工作人員卡萊德 那巴告訴記者,在邊境,難民由約旦軍方統一接收,再安置到難民營,“我們不拒絕任何躲避戰火的人”。
但難民營易進難出,四週是2米多高的隔離網,螺旋鐵絲上佈滿尖刺,沒人有離開的自由。卡萊德説,除非獲得約旦本國人過硬的擔保,政府批准條件非常苛刻。據《環球時報》記者親身感受,約旦日常消費是敘利亞的數倍不止,離開難民營租房度日,只能是極少數敘利亞富人的幸事。據稱,另有數十萬敘利亞難民通過其他途徑入境約旦,租房、打黑工,因此抬高了北部城市的房價。
離開的最簡單方式是回家。負責扎特利工作的約旦陸軍上校扎赫爾 舍哈博説,去年7月以來,近4.6萬人自願離開難民營,重返敘利亞。
扎特利難民營位處半荒漠之地,塵土飛揚,蠅蟲聚集,一切都是配給制,又遠算不上充裕。“近兩個月我們接到的援助物資越來越少,配給量迅速下降。”挪威民間組織NRC協調官亞特 哈斯特舉例説,“以前一戶發兩套廚具,現在減為一套,以前一人一隻睡墊,現在四五口人共用一隻。”
“帳篷城”的女孩被迫做出另一種選擇。她們被家庭賤賣,偷運出難民營,給一些阿拉伯國家的富豪當“臨時妻子”,很快又遭拋棄。安曼人阿裏 邁哈默德曾在某個場合對記者説,他的兒子要娶一個約旦女子至少要付6000第納爾(約合人民幣5.2萬元)禮金,而去難民營選個敘利亞新娘只要三四百第納爾,而且敘利亞女子“體貼、溫和、能持家”。
據聯合國估算,至2013年底,將有120萬敘利亞人滯留約旦境內的難民營,這一數字是約旦總人口的1/5。讓卡萊德發愁的是,在約旦這個缺水國家,夏季高溫暴曬,將如何應付十幾萬人的清潔用水?英國《衛報》稱,今年1月,在科威特舉行的聯合國峰會曾向約旦承諾15億美元的難民救助金,“但上半年的計劃只履行了一部分,下半年計劃還沒有眉目”。
去年3月,中國政府決定通過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向敘利亞人民提供200萬美元的緊急人道主義援助。但在扎特利,最醒目的人道主義救援象徵是一些國家和組織在路邊的豎桿。難民營內一家醫療中心是法國人開的,物資包裝箱上印有“來自美國、德國、日本……”的字樣。談及這些國家,難民每每豎起大拇指。記者在這裡沒有見到“中國貨”,當問及難民對“中國”的印象時,回應記者的是淡淡一笑。(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