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連環爆炸案讓人痛心。由於美國的世界唯一超級大國分量,此案震驚了全世界,其對國際市場和經濟走向可能帶來的潛在不確定性也頗受市場參與者關注。
可以確定,就短期而言,由於此案對美國生産能力和實物財富的物質損害微乎其微,波士頓恐怖襲擊案對實體經濟部門基本上沒有影響。主要的潛在衝擊在於可能影響資産市場參與者心理預期,進而波及資産市場價格行情。
如果市場參與者預期顯著惡化,對美國房地産、股市價格回升勢頭應屬利空。好在近一年來,美國經濟已在復蘇軌道上站穩,不是處於連續下跌的狀態,市場參與者心態相對樂觀,不是驚弓之鳥,對此案利空的反應在短期內不會過於激烈。
此案對國際市場和經濟走向的最終影響,取決於作案者身份和美國政府的反應。
迄今各方對波士頓爆炸案作案者身份推測五花八門,猜疑主要集中在三種人身上:國際伊斯蘭恐怖主義分子、美國國內極端右翼勢力、美國國內其他極端勢力。另外還有人將朝鮮、敘利亞列入嫌疑對象,不過有國際知識的客觀的觀察者,基本上不相信朝鮮、敘利亞政府會採取這種做法。
如果作案者是單純的美國國內極端勢力,那麼此案對國際商品市場、美國國內資産市場的影響很快就會消失,但是有可能對美國國內“再工業化”等進程産生不那麼顯眼卻頗為長久的影響。美國的再工業化和招商引資面臨一系列重大經濟障礙,首要障礙就是美國的貨幣霸權本身。看看所謂“荷蘭病”的原理,便可明白這一點。
在歷史上,凡是大規模開發新發現自然資源的國家,幾乎都出現過製造業衰退的情況。20世紀70年代以來,從北海油氣田取得鉅額收入的英國、挪威、荷蘭等發達國家,到這些年來石油出口收入火爆卻苦於輕工業和傳統重工業衰退的俄羅斯,都曾陷入這種窘境。之所以如此,實為客觀經濟規律所致:石油收入將通過匯率機制打擊非石油産業;石油業將使非石油産業在爭奪勞動力、資本、土地等各類生産要素的競爭中落入下風。
同樣的機制也將作用於美國的金融服務業虛擬經濟部門和製造業實體經濟部門之間。只要美國依然維持著其寄生性的貨幣霸權,那麼其金融部門就永遠能夠比實體經濟部門提供更高的薪酬和投資回報,在競爭人才和資本投入時永遠佔據相對優勢,在代議制民主政體和市場經濟體制結合的環境中又永遠能夠獲得政府更多的政策法規傾斜。在這種機制下,美國人如何能夠指望本國“再工業化”取得可持續的重大成就?
部分中國製造回流美國、新興市場經濟體資本流入美國製造業的某些重要驅動力量只是暫時現象。這場爆炸案除了警示投資者美國投資環境中的安全風險之外,其他不如人意之處,也會因為市場參與者的重新審視而凸顯出來。這對於美國的再工業化目標不是好事。
如果作案者是國際伊斯蘭恐怖主義分子,那麼出於對美國跨國報復行動的預期,能源行情可能受到較大衝擊。如果美國決定採取大規模報復措施,其軍事開支、軍事佈局和財政開支決策都要大幅度調整,實體經濟部門必然隨之相應發生一系列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