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是亞洲發展的內在需求

時間:2013-04-10 14:21   來源:人民日報

  大多數有關世界歷史的書籍,都會從二戰後出現的亞非拉民族獨立浪潮,開始講述亞洲崛起。但自那以後的不少亞洲國家,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依然處於落後狀態。國際經濟秩序也基本上還是由西方主導。

  亞洲的真正崛起,特別是包括東南亞在內的東亞經濟體的崛起,是近二三十年以來的事情。其主要特徵是,這些經濟體積極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保持了政治上的基本穩定,凝聚了發展的信心與共識。

  值得一提的是,東亞經濟體不僅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找到並確立了自己的地位,而且通過相互之間的合作,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區域經濟融合。這尤其可從東盟中國“10+1”、東盟中日韓“10+3”的經貿合作關係中看出。“東亞”這一新的區域概念能被廣泛認同,本身就説明這一地區的合作對全球經濟已經産生了非同以往的重要影響。

  東亞經濟的合作經歷了一個從生産鏈的組合,轉向區域經濟多層面融合的過程。早期的東亞合作,主要是以日本為主形成了産業分工的合作生産鏈條,在全球供應鏈上擴大並鞏固了地位。但這種模式仍主要靠外部驅動,對西方經濟依賴十分嚴重。

  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之後,亞洲國家痛定思痛,在增強自身抵抗力的同時,開始重視區域內部的經濟合作。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東亞經濟體非但沒有倒下,反而顯示出了較強的“免疫力”。以至於很多專家都認為,那是一場西方的危機,不是亞洲的危機。

  亞洲經濟體嘗到了合作的甜頭,世界也分享到了亞洲經濟合作的成果。尤其是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帶動了區域合作,使亞洲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復蘇和增長的重要引擎,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近年已超過50%。世界經濟的重心開始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轉移。

  由此,亞洲的經濟合作開始進入一個新層面。亞洲經濟開始從對外部需求過多依賴,逐步向內部需求拉動轉型,經濟層面的合作也開始向政治、科技、文化等其他層面延伸。加強合作、共同發展成為內在需求。

  亞洲合作還面臨著不少挑戰,但今天的亞洲,已經不是昨天那個任由某些霸權主宰的亞洲。解決這些妨礙合作與發展的問題,只能通過在發展的進程中不斷加深合作、增強互信,亞洲人不缺少化解難題的智慧與能力。目前,加強亞洲地區合作的機制和倡議很多,各方面想法和主張豐富多樣,協調各方面利益訴求、形成能夠保障互利共贏的機制需要更好增進理解、凝聚共識、充實內容、深化合作。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