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避風險,穩健投資東南亞

時間:2013-03-29 14:30   來源:人民日報

  補償金髮放要直接

  2013年3月,緬甸官方媒體公佈了中緬合資萊比塘銅礦項目調查委員會的調查報告。報告認為,萊比塘銅礦項目應繼續進行,但在環保方面有所欠缺,需採取必要的改進措施。2012年11月,緬甸發生針對中國公司在實皆省蒙育瓦投資的萊比塘銅礦的抗議活動,抗議者以環境污染、補償不公為由要求關閉該項目。

  由於緬甸國內政治環境的劇烈變化,民間力量迅速崛起,環保呼聲日益強烈,給在緬甸投資的外國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政治、經濟、社會改革的劇烈推進過程中,緬甸反對派和民眾把對前軍政府的不滿宣泄在與軍方公司合作的中資企業項目上,而土地問題是當地居民的重要訴求,也往往成為抗議的導火索。環保問題在緬甸日益政治化,也成為反對派攻擊政治對手的利器。本報記者實地走訪了中國萬寶礦産銅業有限公司參與投資的緬甸蒙育瓦銅礦項目,實地了解銅礦項目土地、環保問題背後的真相。當地分析人士表示,在中緬銅礦抗議風波的背後,是緬甸政治反對派“民盟”和“88學生組織”,他們試圖將環境、土地拆遷等問題政治化以求博取利益。

  經介紹,蒙育瓦銅礦項目中的萊比塘礦涉及4個村子、442戶居民的搬遷,萬寶公司將拆遷全權委託給合作方緬甸經控公司負責,並高於緬方標準數倍支付土地補償金。然而本報記者在走訪蒙育瓦鎮村民時發現,由於緬甸中間環節層層盤剝,村民拿到的補償款往往只有30%—50%。萬寶公司副總經理沈新華告訴本報記者:“一開始主要是由當地村民提出和土地補償有關的經濟訴求,中方將這一事件交給了緬甸合作方來處理。後來卻發現緬甸合作方自身介入了糾紛,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吸收外部的政治勢力加入進來,並提出了和村民經濟要求不相干的政治口號。”隨著局勢發展,許多組織摻和進來。最終萊比塘銅礦事件由經濟、土地、環境等問題,轉變成政治問題,抗議風潮愈演愈烈。

  緬甸恒澤集團副董事長、緬甸援助商業聯盟(MBCA)主席馬丁潘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純粹的經濟問題,最終被故意擴大為政治問題,沒有解決好土地糾紛是導火索。一些當年已經簽訂了土地補償協議的村民,也在想如何能夠獲得實際利益,當時已經接受補償的土地現在又會重新索取高價補償。”

  實際上,中國在緬甸投資的大型工程和項目近年來逐步開始重視環境保護和補償款的發放,聘請國際上知名的環境評估公司做環保評估基本上已經是通行的做法。蒙育瓦銅礦採用目前被國際公認最為環保的濕法煉銅工藝,此外,投資方萬寶公司預提大量資金用於對礦坑的回填復墾工作。萬寶礦産(緬甸)銅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耿一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銅礦在環境控制方面都是經過國際資質認證的,目前由新加坡的SGS機構對現場進行環境評估和審計認證。

  另外一個中國在緬大型投資項目是中緬油氣管道工程。記者了解到,為了防止發生土地糾紛,中國石油公司堅持把土地賠償款直接發放到居民手中。雖然該項目也受到一些環保、人權組織的反對,但是記者採訪的沿線居民都表示“支援中緬油氣管道建設”。曼德勒附近皎澀鎮村民埃奧説:“中國公司提供了高額土地補償款,而且十分注意土地生態恢復,我們很滿意。”中石油東南亞管道有限公司總經理姜昌亮對本報記者説:“面對種種壓力,中緬油氣管道工程進展順利,這與中石油大力開展社會公益事業分不開,尤其在土地拆遷補償方面堅持直接將補償款交給村民的做法,效果很好。”

  馬丁潘説:“中國公司進入當地,在土地拆遷等問題上不可以完全放手給當地合作夥伴,最好與合作方一起,進行細緻的入戶調查,爭取每家每戶都滿意,就可以避免因土地問題産生糾紛。”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