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南極局科研人員在介紹200年前南極冰核的塵埃、化學物質和二氧化碳含量。李景衛攝
坐落在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首府霍巴特郊外的澳大利亞南極局,其明麗的現代建築風格分外引人矚目。這個具有百年曆史的部門既是澳南極科學考察的後方科研基地和後勤部,又是與各國開展南極科考合作的官方機構。本報記者近日走進該機構。
記者隨研究人員來到檢疫區,該區內有一直徑約2米,高約1.5米裝滿冰水的水池。冰水裏,密密麻麻的小蝦在歡快地游動著。它們周身玲瓏剔透,泳姿奇異有趣,這就是聞名遐邇的南極磷蝦,也稱美麗磷蝦。
檢疫區首席研究員斯歐 卡瓦古奇指著一池美麗磷蝦説,全世界共有磷蝦80多種,分佈廣泛,這種南極磷蝦分佈在南冰洋中。南極磷蝦資源豐富,南冰洋中保守估計有磷蝦數億噸。南極磷蝦是藍鯨、長鬚鯨和很多魚類的重要食物來源,也是人類漁業的捕撈對象。以挪威為主的許多國家每年從南極海域捕撈磷蝦50多萬噸。各國對南極磷蝦的需求量在逐年上升,南極海域甚至被譽為“人類未來的食品庫”。
在這種情況下,對南極磷蝦資源的保護,維護生態平衡和實現可持續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在冰冷的海水中,南極磷蝦生長十分緩慢,需2年左右才能長成約6釐米長的成蝦。氣候變化對南極磷蝦繁衍和生存的影響是卡瓦古奇等科學家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他們研究在海水溫度上升的情況下,來自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暖流在南下過程中遇到南極寒流時所産生的上升流會否發生變化,以及如何影響南極磷蝦的繁衍和生存。另外,隨著人們對南極磷蝦的需求逐年增加,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擴大對南極磷蝦的捕撈。這一態勢已引起科學家們的關注。如果放任磷蝦捕撈業無序發展,勢必將造成南極磷蝦資源銳減,危及南極鯨類、魚類、帝企鵝等動物的生存,給南極脆弱的生態系統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遠古冰核中的各種微粒記錄著大氣層溫室氣體變化的指數,是揭示過去10萬年,甚至更久遠氣候變化的重要線索。一名冰川研究人員從一個密封包裏取出一段直徑約5釐米、長約40釐米的南極冰核。他介紹説,這是從南極採集來的200年前的冰核,通過將這塊冰核中的微粒和氣泡與現在的南極冰進行對比分析,就能清楚地看到,目前海水中的化學成分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較過去均有顯著上升。
在採訪時記者了解到,澳南極局對加強與中國進行南極科考合作有極大興趣,希望與中國展開進一步合作,為深入進行南極科學考察、探究全球氣候變化依據和維護南極生態平衡而共同努力。澳南極局局長托尼 弗萊明和首席科學家尼克 蓋爾斯説,該局與中國冰川學界有很長的合作歷史。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科學家多次訪問澳南極局以及澳大利亞的南極科考站。目前,澳南極局與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的研究人員正在共同管理設在南極冰蓋的4座自動氣象觀測站。在冰核科學研究領域,澳大利亞與中國都很重視加強合作。澳南極局對中國南極科學考察隊最近在冰穹A地區完成了120米深冰核鑽探表示十分讚賞,認為中國考察隊的鑽探將對南極古冰的探索做出重大貢獻。
探索全球氣候變化依據、降低人類活動對南極的影響、維護南極生態平衡和確保南極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是人類面臨的共同課題。目前,來自世界各地的140多位科學家正在與澳大利亞南極局開展合作,就這一共同課題進行深入考察和研究。弗萊明和蓋爾斯認為,對南極的科學考察活動離不開各國科學家在《南極條約》框架下緊密合作。沒有各國的合作,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單獨完成對南極的探索,無法找到解決人類所面臨問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