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南非標準銀行網站刊發一篇題為《對當前中非關係一些主要批評的反駁》的文章,對國際上批評和指責中非關係的一些不實論調予以反駁,並對中非關係有關問題進行了澄清。文章認為,中國融入非洲並不像外界臆測的那樣排他,中國提供了一種新的與非洲打交道的方式。中國對非貿易與投資應當被視為非洲國家發展自身經濟、培育自身發展理念的重要助力。
新世紀以來,中非關係全面、快速、深入發展。在中非關係發展進程中,中國堅持尊重非洲國家的主權和發展道路,同非洲國家平等相待,向非洲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的援助,努力把自身發展寓于與非洲共同發展之中,以自身發展促進非洲的發展,並始終認為中非之間的援助和支援是相互的。西方對中非關係發展的無端指責,歸根結底,是維護傳統勢力範圍的慣性霸權思維作祟,是對國際經濟政治格局調整的不適應與不甘心。有目共睹的是,平等友好的中非合作,為非洲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南非標準銀行網站的這篇文章,對西方的“酸葡萄”心理進行了有理有據的批駁,代表了非洲人民的心聲。正所謂,公道自在人心。
現將《對當前中非關係一些主要批評的反駁》一文摘編如下:
新世紀以來,中非關係迅猛發展,舉世矚目。中國對非援助和貿易投資規模巨大,有效加速了非洲經濟增長。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的成功轉型,也為希望融入世界的非洲國家上了令人信服的一課。但中國在非存在也引起一些批評聲,這些批評很大程度上與數據、事實以及非洲民眾的感觀不符,造成了很多誤解。
論調之一,認為中國對非政策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中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非推行經濟結構調整失敗、“華盛頓共識”聲譽受損的情況下,向非洲提供了一個更容易接受的經濟意識形態。有學者甚至認為,中國經濟的成功顛覆了經濟自由度與繁榮度正相關的傳統理論。
事實上,過去30多年中國一直在推行市場自由化改革,中國經濟自由度保持了每年1.5%的提升速度,經濟自由度提高也帶來了中國經濟自1980年以來幾乎每年10%的增長。有關中國經濟成功和“華盛頓共識”相矛盾的説法很大程度上把問題簡單化了,而且人為地把兩者引向衝突,讓人誤以為兩者在非洲打一場後冷戰時代的代理人戰爭。這種非“東”即“西”的思維過度強調了意識形態在非洲國家政策取向中的地位。
論調之二,認為在中非貿易中,非洲只向中國出口礦産資源,中國則向非洲出口大量工業製成品,造成非洲製造業“空心化”。
事實上,中國經濟發展尚處於資源能源密集型階段,而非洲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中國從非洲大量進口能源資源不足為奇。這一狀況也並不僅限于中非貿易,非洲與主要貿易夥伴都存在類似情況。2009年化石燃料佔非洲對美國出口的85%,佔對德國出口的56%。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的2009年,非洲對華出口同比下降22%,而對日本、美國和法國的出口同比則分別下降了56%、45%和30%。中非貿易發展為非洲經濟發展和全球崛起增加了多樣性和抵抗力。中國政府已經主動採取了建設性舉措,努力實現從非洲進口商品的多元化。中國龐大且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是非洲的機遇。非洲完全有機會從中國巨大的消費潛力中分一杯羹,使自己更有效地融入全球供應鏈。
論調之三,認為中國作為大國在與非洲打交道時佔據不公平優勢,批評中國搞“新重商主義”,認為非洲當地沒有享受到中非合作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