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摩根大通銀行宣佈旗下投資部門一項交易組合虧損20億美元,引發金融市場軒然大波。作為美國金融市場中最穩健和盈利能力最強的銀行,摩根大通銀行的經營能力經受住了2008年金融危機的考驗,一度被認為是華爾街最後一家有行業尊嚴的銀行,如今卻因對衝基金套利對賭失敗出現鉅額虧損。這一事件似乎足以説明,美國金融體系依然存在較大缺陷。
首先,摩根大通的交易虧損反映出美國高負債經濟蘊含巨大風險。近10年來,美國債務總規模由5.3萬億美元增長至15萬億美元,翻了近3倍。美國債務依存度已經高達67%,遠高於40年前37%的水準。過高的債務比率反映出經濟體中交易者風險偏好的提高。然而,由於金融體系只能分散而不能消除風險,過高的債務比率註定是不可持續的。此次摩根大通銀行的鉅額虧損可看作美國金融體系累積風險的又一次集中爆發。從當前形勢發展來看,美國金融杠桿率有再次提高的跡象,國際社會需要進一步敦促美國對其整體杠桿率進行更為嚴格的監管。
其次,本次事件暴露美國的金融監管無法適應金融創新速度。次貸危機爆發的根源之一是美國過度的金融創新導致了金融風險的累積與傳遞,並由此引發了國際金融危機,歐洲還陷入主權債務危機。危機後,美國出臺了被稱為自大蕭條以來最全面最嚴厲的金融監管法案《多德—弗蘭克法案》。但是,新的監管體系框架依然無法適應金融領域的創新速度。銀行以及投資銀行依賴各自開發的風險模型從事過高風險的金融交易,而金融監管者由於難以理解這些風險模型,無法對其進行合理的監管。此次摩根大通的鉅額虧損就源於使用了錯誤的風險模型。由此預計,美國受聯邦擔保的銀行未來將可能被限制進行自營交易,以減少銀行的高風險活動。
摩根大通的巨虧或只是美國銀行業問題的“冰山一角”,暴露了華爾街目前的金融體系依然無法得到監管層的有力引導,亟須從全球層面制定負責任的遊戲規則。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國金融體系的風險包含巨大的溢出效應,對於一些金融體系不夠健全、防禦能力相對脆弱的新興市場國家來説,尤其構成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