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6日,總部位於華盛頓的世界銀行集團宣佈,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名的韓裔美籍醫學專家金墉將接替6月底卸任的現任行長羅伯特 佐利克,成為世行第12任行長。新華社記者張軍 攝
世界銀行誕生67年來,産生的11任行長無一例外都是美國人,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總裁則一直擁有“歐洲血統”。但是,從去年墨西哥央行行長卡斯騰斯參與IMF總裁遴選,到今年發展中國家提名兩位世行行長候選人與美國提名的候選人展開較量,國際經濟組織掌門人由歐美主導的成規日益受到挑戰。雖然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名的金墉最終當選,但這仍然反映出世界經濟天平的變化,以及與之相伴的改革國際經濟治理體系的必然要求。(《半月談》2012年第8期)
史無前例的挑戰
本次世行行長換屆吸引廣泛關注,不僅因為世行的國際影響力,更重要的是今年第一次有發展中國家提名的候選人和美國提名的候選人公開競爭。
3月底,美國總統奧巴馬宣佈提名韓裔美籍醫學專家、達特茅斯學院校長金墉為世行行長候選人。與以往不同,發展中國家不再被動投票,而是主動推舉出候選人參與競爭。而且無論工作經歷、學識背景還是領導能力,發展中國家提名的候選人都不在美國提名的候選人之下。南非提名的恩戈齊 奧孔喬-伊韋拉曾經擔任世行常務副行長,巴西提名的哥倫比亞前財長何塞 安東尼奧 奧坎波曾經擔任聯合國副秘書長。奧孔喬和奧坎波不僅擁有出眾的多邊機構高層管理經驗,相當有説服力的經濟學背景,還對發展和援助這兩大世行要務有著深刻的見解。
過程本身就是進步
4月16日,世行宣佈,金墉將接替6月底卸任的現任行長羅伯特 佐利克。由於美國仍然是世行最大的股東,擁有一票否決權,而且美國和歐洲一直相互支援鎖定世行和IMF的掌舵權,這樣的結果不出意料。但是,這次遴選的過程本身體現出的突破仍具有非凡的意義。正如去年在IMF總裁競選中惜敗的墨西哥央行行長卡斯騰斯所説,新興經濟體代表參與競選很重要,因為除了結果,過程同樣具有意義。
三位候選人在競選階段的陳述中,都強調未來世行要更多體現發展中國家的利益,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發展中國家的聲音正越來越受到重視。
3月底4月初,金墉表示,他要傾聽發展中國家的意見,讓世行更加包容、開放,同時要增加發展中國家的份額和投票權。4月16日,金墉再次聲明,世行將擴大發展中國家聲音,併為可持續增長提供更強有力的研究成果。
奧孔喬認為,當今世界格局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在多極世界中,世行應成為國際治理改革的領跑者。她認為,世行的治理改革已經踏上新征程,而且這一征程勢不可擋。奧坎波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在被問及這次行長競爭是否將對世行未來的治理産生深遠影響時,他説,競爭本身“已經産生了影響”。
4月初,印度媒體建議,金磚國家應儘快著手,在2013年9月世貿組織總幹事拉米任期結束前推選一名共同候選人參與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