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統一,德國尚未完成

時間:2012-03-27 10:24   來源:人民網

  德國西部一些城市近日紛紛要求取消《團結公約》,停止向東部提供支援資金。而東部一些城市則強調西部支援必不可少。分析人士認為,關於《團結公約》曠日持久的爭論凸顯德國東西部經濟社會發展依舊存在的巨大鴻溝。20多年前,兩德統一的政治進程迅速完成,但直到今天,經濟上的融合還面臨著嚴峻挑戰。

  “西部用家長制方式看待東部,以為自己知道什麼模式最好。其實我們一無所知。”

  1990年10月3日,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各個州加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國統一條約生效。德國《明鏡》週刊曾刊發題為《失去的東部》的報道,指出統一以後德國東西部經濟社會發展差距依舊巨大:東部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GDP)僅為西部的73%,且大部分集中在公共事業部門;20年來,德國東部人口流失了200萬;德國100家最大企業中,沒有一家總部在東部;東部失業率為西部的兩倍等等。

  文章説,德國東部經濟發展不理想的癥結在於當時聯邦德國所做的政治決策。德國前內政部長、現任國防部長德邁齊埃説,“西部用家長制方式看待東部,以為自己知道什麼模式最好,其實我們一無所知。”

  哈雷經濟研究所經濟學家約阿希姆拉格尼茨指出,完全照搬西德經濟模式雖然為兩德迅速統一提供了條件,但在移植過程中忽略了東部的經濟社會實情。比如將民主德國馬克同聯邦德國馬克一比一兌換造成東部勞動力成本直線上升,私有化導致東部大規模企業倒閉和失業等。

  “憑什麼魯爾區貧困城市要為履行公約債臺高築,東部城市資金卻多得不知道怎麼花?”

  1991年起,德國每個公民和企業都需要繳納所得稅的5.5%作為團結稅,用於東部經濟建設。1995年起實施的《團結公約Ⅰ》規定,德國各聯邦州和地方政府需為東部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945億歐元資金,2005年生效的《團結公約Ⅱ》將持續到2019年,資金規模達1560億歐元。統計顯示,德國西部每年的凈轉移支付約為德國GDP的4%—5%,佔德國東部GDP的近1/3,至2009年總額已達1.6萬億歐元。

  德國西部的北威州5月份即將迎來地方選舉,該州不少城市的市長近日紛紛指出,《團結公約》已經失去意義。多特蒙德市市長説:“憑什麼魯爾區的貧困城市要為履行公約債臺高築,東部城市的資金卻多得不知道怎麼花?”奧伯豪森市市長表示,奧伯豪森為節約資金關閉了音樂廳,公立游泳池的數量從7個減少到3個,運動場被迫停業、公交線路減少,市政管理部門減少了1000個職位。市政府決定提高稅收,結果“嚇走”了想到此投資的企業。《南德意志報》説,北威州400個城鎮中,只有8個收支平衡,很大原因就是《團結公約》的負擔,選舉時這勢必成為熱議話題。

  北威州基民盟政治家拉舍特認為,未來資金的分配應該更加合理,但不贊成提前結束《團結公約》,因為保證規劃安全十分重要。東部的梅前州州長埃爾文澤勒林強調,德國東部的勞動生産力仍然較低,轉移支付是東部經濟能夠站穩腳跟的基礎。

  “東部必須適應人口流失的變化,同時迎來轉移支付逐漸減少的局面。”

  德國聯邦政府2011年的一份相關報告指出,德國東部的經濟社會發展今後仍面臨嚴峻任務,必須適應人口流失的變化,同時迎來轉移支付逐漸減少的局面。

  德國聯邦政府今後的政策是將扶持重點放在培育德國東部的創新上,並將教育、科研投入和工人技術培訓放在更突出位置。歌德研究所的報告稱,近年來,德國東部一些州形成了産業集群,比如德累斯頓因其微電子産業被稱作“薩克森的矽谷”,太陽能等新能源行業在東部五個州發展迅速。

  柏林德國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克裏斯蒂娜凡德福伊登表示,德國東部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一些城市已經好于部分西部城市,但東部還面臨人口流失、就業崗位少等嚴重問題,《團結公約》對此無法起到直接的改善作用,這使得該政策飽受爭議。

  德福伊登認為,德國東西部差距可能無法完全平衡。目前東部較富裕的聯邦州的經濟水準已經與西部較落後的聯邦州水準接近。她將東部經濟發展的動力寄託在發展德國整體經濟和擴大內需上。“從工業結構上來看,西部工業更加面向國際市場,我們期待東部工業的發展能靠國內市場帶動”。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