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29日,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四次會晤將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行。連日來,關於“金磚”話題再次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
2009年“金磚四國”第一次首腦會晤,從此正式開啟“金磚”把增長的經濟力量轉化為地緣政治影響力、把分散的“政治聲音”轉化為“政治聯盟”的大膽嘗試。如今,“金磚國家”的合作早已大大超越經貿領域,開始在涉及金融規則制定、牽制霸權行徑、話語權爭奪方面發揮著影響力,逐步成為打破美歐為代表的舊有國際秩序的核心力量。
四年的實踐表明,“金磚國家”體現出四個特點:
一是時代性。從根本上説,西方金融危機“促使”金磚國家選擇了走向更加“抱團”,合作具有共克金融危機、共謀經濟發展、打破不公秩序的強烈時代要求。
二是互補性。相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的産業優勢,成為五國合作最堅實的基礎。五國分別享有“世界工廠”(中國)、“外包王國”(印度)、“能源帝國”(俄羅斯)、“資源倉庫”(巴西)、“黃金之國”(南非)稱號,産業優勢突出,經濟互補性很強。
三是包容性。五國政治體制、宗教信仰、發展模式、民族文化、地緣位置等都各不相同,合作議題也是“隨機、廣泛、分散、多維”,卻總能凝聚在一起“統一發聲”,體現了“金磚國家”很強的包容性。
四是開放性。去年南非正式成為“第五塊金磚”,淡化了字母組合的遊戲成分、概念約束,更預示著“金磚之門”隨時敞開著,不排斥新夥伴加入,體現了這個平臺的開放精神。
今後“金磚國家”的壯大,取決於以下三個“驅動力”的強弱或大小:
一是政治意願驅動。從目前看,借助每年一次的五國首腦會晤機制,金磚五國政治上強化合作的意願強烈。金磚國家合作機制是新興國家經濟崛起的産物,某種程度上也代表著崛起的新興政治力量,有著“抱團發聲”的政治衝動。
二是經貿互利的驅動。五國內部的經貿合作越強,越有利於五國內部各種要素的流行,進而充分發揮各自産業優勢,實現經貿互利的多贏局面。隨著合作的不斷深入,五國正在有意強化成員內部的經貿往來,夯實五國合作的經貿基礎。比如,金磚五國倡議設立共同開發銀行的建議,就充分意識到了五大成員國內部推動“區域貨幣”對開展區域經貿的重要性。
三是全球治理的驅動。冷戰後很長一段時期內,全球治理主要在西方大國之間展開,發展中國家基本被排斥在全球治理體系之外。而自從金融危機發生之後,在涉及全球公共産品提供、國際規則制定或修改、氣候變暖等全球治理議題上,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國家正在逐步取得更大的話語權、影響力,並在接受現存全球治理規則的背景下逐步改革舊有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