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網站2月1日文章】題:我們的無知將給資本主義製造更多危機
最近,許多撰稿人就當代資本主義的優點進行了激烈的爭論。企業家、世界領導人、記者、學者甚至“佔領者”紛紛參與進來。
實際上,每個人都為市場體系辯護,儘管一些人在這個問題上比另一些人表現出了更加質樸的熱情。金融監管、環境保護和保護消費方面的失敗都得到了強調。美國前總統比爾 克林頓正確地爭辯説,我們可以讓市場運作得更好,從而為慈善事業和生産服務。美國經濟學家傑弗裏 薩克斯指出,在今天的增長態勢中,沉溺于消費是首要問題。我非常同意這個觀點。“佔領倫敦”運動的活動人士説,儘管整體收入水準不低,但不平等的程度加深孕育了各種社會問題。這聽起來是一種極有道理的推測。但是沒有人真的反對市場,只是認為要更有效和更公平地監管市場。
對經濟市場的普遍熱情並沒有延伸到政治市場上。英國財政大臣喬治 奧斯本和英國工黨領導人埃德 米利班德都強調政治上的短期主義是一個主要問題,這非常引入注目。儘管這兩位政界人士強調的是金融政策上的問題,他們的觀點卻可以擴展到其他很多領域中去——從全球變暖到世界糧食生産。短朗主義並不只對金融業産生影響。
商業造成過度政治影響的問題也不是發達國家獨有的。或許中國在今後幾十年中面臨的最大挑戰將是從—個投資和出口推動的發展模式轉向國內消費者決定中國製造商之間競爭的模式。有人認為中國的資本主義正在演變併為世界其他地區提供了一幅藍圖。這種想法是—種荒唐的誇張。正如日本和蘇聯的歷史所證明的,修建良好的基礎設施最終卻會導致回報逐步減少。
正如馬丁 沃爾夫指出的那樣,當代資本主義製造了豐富的私人産品,但在生産公共産品時卻效率低下,無論這種公共産品是教育、基礎設施、環境還是金融穩定。加強政治市場和作為加強政治市場的必然結果的監管是世界所有國家(而不僅是西方國家)面臨的重要挑戰。
歐洲和諸如加拿大等—些國家在平衡公共産品與私人産品方面可能比美國或中國做得更好。至少這些國家的政府對污染有所關注。目前,歐洲依然有著較強的社會安全保證。當然,歐洲的最大挑戰是應對過分慷慨的養老金計劃,以及面對由全球化産生的迅速變化時不夠靈活的勞工市場。
如何達到平衡?美國凱雷集團常務董事戴維 魯本斯坦靠想像撰寫的亞當 斯密給《金融時報》的信中強調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先決條件:教育、教育和教育。要解決資本主義帶給我們的可持續性問題,很難還有其他辦法。
社會需要尋找途徑讓成人教育——包括經濟和金融基礎知識的傳授——變得更普遍和更引入注意。如果選民不理解基本資訊,而且很容易被兜售短視政策的鼓吹者所動搖,我們修補資本主義經濟道路的希望就十分渺茫。
有人認為大眾對教育態度冷淡,而且任何超越讀寫與算術的文化教育都是無望的事業。這是一派胡言。金融危機後,我同各行各業的人進行了談話。我的感覺是大部分公民非常渴望了解資訊,如果能以恰當的方式提供,他們願意如饑似渴地掌握資訊。
或許今天誤入歧途的政治爭論僅僅是現代社會未能注重不間斷的成人教育的一種症狀。如果不進行重大變革——包括建立具有吸引力的網路學習平臺,擴大公共廣播和電視領域及為孩子提供更多教育選擇,當代資本主義眾多政治問題就難以獲得長期有效的治療方法。僅僅改進教育不會解決今天資本主義的各種固有缺陷,但這是找到解決方案的重要的第—步。(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肯尼思 羅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