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由“面”到“點”控制海洋通道

時間:2012-01-19 15:20   來源:環球時報

  在奧巴馬頒布的新軍事戰略中,無論是中東還是亞洲,美國的軍事存在都依賴於強大的海軍艦隊。然而美國《華盛頓時報》16日稱,由於經費壓力,五角大樓正考慮將美國航母數量從11艘削減到9艘。為應對伊朗封鎖霍爾木茲海峽的威脅,美海軍又不得不從全球抽調3個航母戰鬥群趕赴阿拉伯海,似乎更凸顯美海軍兵力不足的窘境。但美國海軍對全球的戰略控制會因此下降嗎?答案是“不會”。通過各種手段控制海上戰略通道,讓美國牢牢掌握著全球海洋命脈。

  英國《金融時報》日前稱,“美國海軍在世界各個海洋和海峽上巡邏,打擊一切以切斷航路為威脅的武裝者,保證資源進中國、商品出中國的安全”。在這個中國人看來有些怪異的結論背後,顯示出美國對於保障海上戰略通道順暢的看重。美國能在短時間內調動3艘航母集聚霍爾木茲海峽,既顯示美國對這個海上戰略通道的極端重視,同時也正是依託海洋通道,美海軍才得以如此快速地集結。《海權論》作者馬漢曾提出,巔峰時代的英國海軍之所以強大,並不僅是因為艦隊實力強大,還在於英國控制著眾多海上戰略通道。當發生衝突時,英國可以迅速通過彼此呼應的海外基地調動艦隊,並阻礙對手的兵力集結,贏得巨大的時間和空間優勢。美國吸取馬漢的海權思想,自二戰以來在世界各地建立星羅棋佈的軍事基地網,美國利用這些基地控制著世界上重要的海上通道、相關海域以及戰略島嶼,有力支撐著美國的全球戰略。而上世紀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以來,美國更是從保證石油供應安全的角度加強對重要海洋通道的控制。

  亞太有多條重要的海上航線,無論從經濟還是軍事角度,對亞太海上航線沿海各國的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儘管冷戰後美軍海外基地有所裁撤,但在亞太主要戰略對手附近的海軍基地並未削減。按照新軍事戰略的規劃,美軍在亞太以島鏈為依託展開的“前沿部署”主要包括東北亞基地群和東南亞基地群。其中東北亞基地群主要針對朝鮮、俄羅斯、中國,依託朝鮮海峽美軍既可支援朝鮮半島的陸上作戰,也可支援西北太平洋的海上作戰。美國利用駐紮在日本的第七艦隊,控制著東北亞絕大多數進出太平洋的出海通道,包括朝鮮海峽、琉球群島之間的海峽和水道等。而如果沿海峽向南,美海軍只需稍微移動兵力,便可控制臺灣海峽,等於控制我國戰略出海口。

  依託東南亞基地群和迭戈加西亞基地,美國主要封控中國和牽制印度。東南亞基地群的新加坡樟宜基地,直接扼控馬六甲海峽。從新加坡北上航行至千島群島或是西進至阿拉伯海7天之內便可抵達,而航行至沖繩及臺灣海域只需4天,航行至南中國海中部為 2 天,部署在新加坡的戰艦24 小時可控制整個馬六甲海峽。按照美國全球戰略,馬六甲海峽無疑是美國搶佔地緣優勢、抑制大國崛起,以及掌握世界能源流向的關鍵海域,是美國戰時必須控制的全球16個咽喉要道之一。因此新軍事戰略中,在新加坡永久部署新型瀕海戰鬥艦是美國海軍亞太規劃中的重要核心。

  除直接利用軍事基地大範圍兵力輻射海上戰略通道外,美軍還努力加強關島、迭戈加西亞島等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8個戰略島嶼,這些島嶼大多分佈在海上交通運輸線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同時美國還在阿拉伯海、西太平洋、加勒比海等關鍵海域部署有機動的航母戰鬥群,使美海軍能在任何時間和地點,快速控制全球海上戰略通道。正是通過海軍基地網的“面”控制,海洋通道上“戰略島”的“點”強化和機動兵力的隨時補充,保證美國依然能控制全球海洋命脈。

  值得注意的是,“9.11”事件以後,美國還先後提出“集裝箱安全倡議”、“防擴散安全倡議”和“區域海上安全倡議”。其中“集裝箱安全倡議”要求對運往美國的高風險集裝箱進行裝船前的安全檢查和密封,防止恐怖分子在其中藏匿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些倡議讓美國將對海上戰略通道的控制與反恐緊密結合在一起,並借機更有效地控制海上戰略通道。(作者梁芳是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教授)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