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能否躲過“冰戰爭”

時間:2011-07-22 15:55   來源:環球時報

  兩名20多歲CNN記者的一段北極之旅給世界帶回一個略顯聳動的概念——“冰戰爭”。它的大意是,隨著全球變暖導致北極冰蓋面積縮小,深藏海底的北極資源變得越來越唾手可得,就像消失的亞特蘭蒂斯城突然浮出水面,引發北極國家瘋狂爭奪。尤其是美俄近期在北極軍事動作頻繁,令外界擔心當年美國狂野西部的亂象會在“世界頂端”重現。近年來,有關“北極戰爭”的説法反覆在國際媒體上出現,有學者認定它是一場新冷戰,也有人反覆調高熱戰爆發風險的指針。值得注意的是,儘管中國並非北極國家,但還是被早早指認為這場大博弈的玩家,“別讓中國嘗到北極派”的聲音在俄羅斯和西方國家先後出現。有中國學者對此表示,北極未來有可能成為全球政治的新重心,作為後來者的中國需要明確的北極戰略。

  “冰下淘金熱”猶如狂野西部

  “就像指南針在北極會出現錯亂,傳統地緣政治秩序在世界頂端也會受到影響。”這段聽上去頗有道理的話上週日出現在CNN題為“冰戰爭”的紀錄片中,它的意思是,對北極資源的爭奪戰打破了國際政治領域傳統的敵友排序,同為北約盟友的美國與加拿大激烈爭吵,後者最近卻和“敵人”俄羅斯簽署了共謀在北極發展的協議。帶著探尋北極究竟在發生什麼的目的,23歲的CNN記者拉爾森和28歲的攝影師迪爾曼今年3月乘坐美國戰略核潛艇探訪了北極,而他們一行的結論是,“冰戰爭”正在北極升溫。

  按照兩位年輕記者的描述,當下的北極儼然成為“冰下淘金熱”的戰場,北極周邊國家為搶奪北極資源和海底領土爆發激烈競爭,各國扎堆提升在北極軍事動作的頻率,讓世界最冷的地方成為各種戰略核潛艇、護衛艦、戰略轟炸機和新一代破冰船的演武場,“北極正經歷冷戰以來前所未見的軍事競賽”。

  事實上,兩名記者的北極之行也是“冰戰爭”的一部分,他們乘坐的美國海軍“康涅狄格”號和“新罕布希爾”號核攻擊潛艇就是赴北極完成軍演任務的。採訪期間,拉爾森一行在零下30攝氏度嚴寒中乘坐直升機和雪地摩托等交通工具,還獲准在美軍北極基地逗留5天。他們在報道中將俄羅斯稱為北極軍事競賽的另一主角,後者此前不僅宣佈將部署兩支被稱為“白色禁衛軍”的北極特種旅,還恢復了戰略轟炸機對北極的巡航。此外,加拿大將在今年8月派出千名軍人赴北極巡邏,挪威也宣佈將軍事基地北移1000公里。美國蒙特利國際事務研究所專家扎爾斯基説,“北極正成為令各國恐懼的新前線,就像當年美國的狂野西部,人人都想搶先派駐自己的警長”。

  然而作為北極熊故鄉的北極並非天生就是人類爭奪的戰場,它實際上是個非常寬泛的地理概念,囊括北緯66度34分(北極圈)以北的廣大區域,包括極區北冰洋、邊緣陸地海岸帶及島嶼、北極苔原和最外側的泰加林帶。英國《金融時報》説,北冰洋海床上的自然資源自恐龍時期完好保存至今,直到1909年4月才出現第一位自稱率先抵達北極的西方探險家、美國人羅伯特培利。扎爾斯基説,在氣候變暖導致北極冰蓋快速融化前,各國對北極的態度可以用“誰在乎那裏”來形容,但如今大為不同了。美國地質調查局2008年宣佈,北極冰面下蘊藏著大約900億桶石油,一年後,該機構將數據修正為:全球13%未被開採的石油和1/3未被開採的天然氣蘊藏在北極。扎爾斯基説,隨著北極冰蓋以讓人意想不到的速度迅速縮小,巨大的安全與商業利益就像消失的亞特蘭蒂斯城突然浮出水面,那些曾經宣稱“誰在乎那裏”的國家現在想的是,“上帝啊,我必須待在那裏”。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