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將熱症分為實熱和虛熱,症狀不同,藥方有異。對於“醫治”目前一些經濟體出現的經濟“熱症”,也只有對症下藥才能産生較好的療效。
英國《經濟學家》雜誌最近通過6個指標對27個新興經濟體的經濟熱度進行了“測量”,並對各經濟體的過熱風險作出排序。結果顯示,除俄羅斯、墨西哥、南非無經濟過熱風險外,其他大部分經濟體都有明顯的過熱風險。其中,經濟最熱的7個經濟體是阿根廷、巴西、中國香港、印度、印尼、土耳其和越南。由於中國央行近來適度收緊貨幣政策,中國的經濟熱度排名居中。
通貨膨脹是衡量經濟過熱的重要指標。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通貨膨脹並非新興經濟體的專利,而是呈現出國際蔓延的態勢。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7月5日發佈的數據顯示,該組織34個成員國5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2.9%,其物價水準正在以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最快的步伐上漲。
世界剛剛從國際金融危機的暴風驟雨中緩過來,就出現了普遍經濟過熱症狀。這一現象的出現,與全球市場上貨幣過剩不無關係,源頭在於以美國為首的主要發達經濟體實施超寬鬆的貨幣政策。發達國家和地區央行開動印鈔機,投資者對通脹已然形成長期預期。一些新興經濟體跟隨發達國家一起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但在相對較好的經濟條件下,通貨膨脹率先抬頭。
發達國家的寬鬆貨幣政策對經濟復蘇的拉動作用有限,但卻刺激了以金融部門為代表的虛擬經濟的膨脹和泡沫的出現,對全球經濟的負面衝擊日益顯現。由於流動性氾濫、投機資金充斥市場,包括石油、糧食在內的大宗商品價格暴漲,通脹壓力傳導至世界各國。因此,全球性通脹趨勢的出現,本質上説是一種貨幣現象,是在世界經濟自主性增長仍不穩固的情況下因貨幣過度投放導致的,呈現為“熱症”。
目前出現的“熱症”既有全球因素,也有各經濟體自身的因素,是由內外因合成的。因此,治療這樣的“熱症”需要國際層面加強協調,特別是發達國家要負起責任,不能隨意轉嫁危機。對於一些新興經濟體來説,也應根據自身情況,採取不同的措施來控制經濟過熱。
在許多經濟學家看來,目前美國的經濟復蘇力度比過去歷次危機之後的復蘇都更疲軟。事實證明,一味向實體經濟注入資金,容易顧此失彼,無法實現經濟平衡復蘇和健康增長。應對危機,需採取所有政策對經濟進行“系統性”調整。
這個道理對新興經濟體來説也是一樣的。新興經濟體一方面要通過加息和信貸調控等措施,收回過剩流動性,消除造成通貨膨脹的國內貨幣基礎。另一方面,必須綜合運用匯率和適當的資本管制,應對輸入性通脹。尤其是,要根據自身情況對症下藥,調整國內的投資、需求、供應和成本,並注意把握宏觀調控節奏、重點和力度,防止經濟“硬著陸”和傷及“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