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怎樣應對三大挑戰

時間:2010-12-02 15:44   來源:解放日報

  今年是中國“十一五”規劃最後一年。5年來,中國歷經風雨,特別是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取得了輝煌成就。當前中國經濟正平穩快速發展,國內生產總值(GDP)已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今年中國GDP將增長10.5%,中國為推動世界經濟的復蘇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戰勝了多種嚴重自然災害,獲得了農業大豐收;上海世博會取得了圓滿成功。中國的聲音已成為世界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聲音;中國因素已成為世界上不可或缺的和平因素。然而中國在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的同時,更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主要有三:

  一、國內一些深層次矛盾已成為制約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瓶頸。中國經濟正進入結構性全面調整、創新階段,面臨體制性變革。要改變經濟發展中資源與環境代價過大的局面,涉及面廣,情況復雜,阻力大。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是一場革命。明年將是中國“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要做到節能減排,發展綠色經濟和實現民富國強,需要作出艱苦卓絕的努力。

  二、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有待國際社會真正認同。只有這樣,中國才能融入國際社會,以實現互利共贏,進而促進中國經濟的更大發展。作為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中國和平崛起,實屬世界空前。一只螞蟻進入船艙,無人理睬;而一頭大象進去,則令人震驚。無論中國政府如何闡釋,一些人都難以理解,他們總會用歷史上英、美、德、日崛起的發展模式看待中國。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對中國的高速發展疑慮重重、五味雜陳。一方面,他們願與我合作,尋求經濟利益;另一方面,又擔心中國崛起挑戰其既得利益。鑒于此,從自身利益角度考慮,世界各國都在評估中國的和平發展。即使一件小事,也會被西方媒體炒作,惟恐天下不亂。前一段,他們又推出了“中國傲慢論”、“中國強硬論”、“中國必勝論”,意在抵制中國的國際影響力。這就要求中國要審時度勢,趨利避害,冷靜觀察,低調務實;積極承擔與我國發展程度相適應的大國責任和國際義務;變壓力為動力,充分運用軟實力,更好地融入國際社會。

  三、周邊環境動蕩,安全局勢不容樂觀。泰國、吉爾吉斯斯坦政局不穩;西部邊陲“三股勢力”活動猖獗;南海爭端加劇;朝核六方會談擱淺。許多周邊國家大都採取“經濟上靠中國,安全上靠美國”的政策。10月14日,《香港商報》發表題為“軍演四起,華周邊不靖”的文章指出,在美國放風決不會“撤出亞洲”之際,中國周邊軍演大戲在一幕幕上演。11月15日,香港《信報》報道,近期,美國圍堵中國的布局,主要是構築一個海上包圍圈,從東方的日本到南海,再從南海到印度,封鎖中國東進和南下之路,並遏制中國海權的發展。有人稱之為“C形包圍“。上述種種,對中國周邊安全帶來負面影響。

  但是,綜觀全局,中國正處于天時、地利、人和時期,只要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銳意進取,積極創新,就能化挑戰為機遇,取得更大成就。(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前副會長 劉寶萊)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