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經發出疑問:“有事找歐洲,我該把電話打給誰?”現在,這個問題看上去有了解決的途徑。
日前,歐盟“外交署”終於走完了所有批准程式,開始正式組建。這也意味著,歐洲“用一個聲音説話”,將具備形式上的保障。
此前,歐盟已經有了自己的“外長”,據悉,未來的歐盟“外交署”將由7000多人組成,歐盟將向全世界130多個國家派駐大使。這樣,歐盟對外事務的體制建設將形成一整套完整體系,歐盟也將是第一個設立“外交署”的主權國家間組織,將有利於歐盟發揮其影響力。
長久以來,“用一個聲音説話”也是追求一個更強大、更統一的歐洲夢想的一部分。自歐盟成立以來,它追求政治一體化,追求在外交政策上統一聲音的努力就沒有停止。去年12月1日生效的《裏斯本條約》,旨在促進歐盟各成員國“更緊密”協調外交政策、達成共識,讓歐盟發出更響亮的聲音。新誕生的歐盟“總統”和“外長”,也頻頻代表歐洲在國際舞臺上展露身影施展影響。
不過,雖然我們今後可以接通歐盟“外長”阿什頓的直線,但她能否真正“用一個聲音”作答?歐盟共同外交政策能否涌現新動力?這恐怕還有待觀察。
歐盟“外交署”的組建,將原來分屬歐盟理事會和歐盟委員會的外交機構合二為一,確實有利於歐盟內部在共同外交政策方面的協調和實施。但需要注意的是,“外交署”主要的功能在於支援歐盟“外長”處理各項日常外交工作,重大外交政策的最終決定權則仍掌握在由27個成員國首腦參與的歐洲理事會手中,任一成員均有“一票否決”權。也就是説,歐洲是否真能完全“用一個聲音説話”,還得看成員國是否能夠就重要事務達成一致,並且願意讓歐盟代表他們説話。
由於外交和防務向來是一個主權國家意志的最典型表現,因此各成員國將對這個新機構稀釋各自主權的可能心存顧慮,而且歐盟“外交署”成立後,仍將不得不面對歐盟各成員國之間、歐盟新老機構之間的利益糾葛。
事實上,多年來,歐盟成員國與歐盟機構之間的分歧也顯而易見。雖然歐盟強調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不過成員國在外交上更多的是各自為政,特別是英、法、德這樣的老牌外交強國。看來,未來的歐盟“外交署”能多大程度上“統一”對外發聲,歐盟與成員國在外交領域的互動和博弈就頗值得玩味,一定程度上,“外交署”的執行力,恐怕也將取決於歐洲老牌外交強國的參與度。(楊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