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主權債務危引發歐洲命運爭辯:分裂還是同化

時間:2010-06-07 15:03   來源:人民網

  2008年~2009年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特別是2009年年底開始蔓延的希臘主權債務危機,在歐洲內外引發了新一輪“歐洲命運”大辯論。其中,有兩個問題是辯論的焦點:第一,歐盟是繼續一體化進程,還是就此走向分裂?第二,再過三五十年,歐洲人繼續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還是被同化到阿拉伯人的移民大潮之中?

  回答這兩個問題的方法有很多。這裡,不妨先從詞彙學的角度入手,借助兩個新造英文詞彙以“窺全豹之一斑”。一個是“拉丁歐洲”(LATIN-EUROPE)。該詞的一層意思是指其語言源於拉丁語的歐洲國家。另一層意思則是大體套用了拉丁美洲一詞的地理概念。意思是説,歐洲已分裂成了西歐北歐發達地區和東歐南歐欠發達地區兩部分。

  第二個新詞是“歐拉伯”(EURABIA)。它由“歐洲”(EUROPE)和“阿拉伯”(ARABIA)兩個單詞拼組而成。大體意思是説,隨著阿拉伯人大舉向歐洲移民,早晚有一天,歐洲人將淹沒在阿拉伯人的汪洋大海裏,從而失去自我。

  歐洲是統一還是分裂,從歐盟誕生之日起就一直是時起時伏的老大難問題。隨著冷戰結束,中東歐國家不斷加入歐盟,歐盟成員國之間的發展不平衡問題也越來越突出。一些富裕國家不願意讓窮國“搭車發展”,出現危機時也不太願意“解囊相助”。2009年年初,當世界經濟危機最嚴重的時候,新近加入歐盟的東歐成員國經濟面臨極大困難。許多經濟學家擔心,“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等國經濟可能崩潰”,但歐盟富國卻對救助東歐猶豫不決。於是,東歐國家驚呼,分裂歐洲的“經濟柏林墻”正在形成。

  希臘債務危機爆發後,以德國人為首的歐洲富人大多反對為救助希臘埋單,有的甚至主張乾脆把希臘“踢出”歐元區。而最近的一項民調顯示,47%的德國民眾支援恢復德國馬克。其潛臺詞是,德國應該退出歐元區。

  在表達民意的歐洲媒體上,特別是“疑歐派”言論較濃的英文媒體上,認為歐洲走向分裂的言論可以説綿延不斷。如果隨便翻翻近期的《金融時報》,下列悲觀標題便會躍入眼簾——《歐元區是合還是分》(5月14日)、《歐洲夢結束了》(5月18日)……

  而關於歐洲人是否被同化,該問題由來不久,約有10年光景。1945年二戰結束後,歐洲百廢待興。於是,西歐從北非阿拉伯國家引進了大量勞動力。原來的設想是,這些阿拉伯勞工在歐洲工作只是為了賺錢,由於文化宗教不同,他們不會久居歐洲。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歐洲人卻看到了事與願違的結果。這些阿拉伯人在用“勞動和汗水建設歐洲”的同時,也把這裡當成了自己的家。他們不僅自己定居下來,而且還引來了親朋好友。再加上阿拉伯人生育率較高,本世紀以來,在歐洲的阿拉伯人口越來越多,以至於許多歐洲人擔心自己也要“被阿拉伯化”了。日前,一位法國學者憂慮地對記者説:“再過幾十年,我們歐洲人可能要消失了。”

  2005年,埃及出生的英國歷史學家貝特葉奧寫了一本名為《歐拉伯:歐洲-阿拉伯軸心》的書,首創了“歐拉伯”一詞。近年來,大西洋彼岸的美國人也加入“替歐洲人分憂的行列”。今年年初,美國《外交政策》雜誌(2010年1月/2月號)刊登了一篇文章,名為《歐拉伯的荒唐事》。該文開篇便説:“到2050年,歐洲將會認不出來了。在巴黎的聖日耳曼大道,林立的清真食品店將取代目前的浪漫酒吧;柏林的路標將用土耳其語書寫;奧斯陸和那不勒斯的小學生,將在課堂上朗誦《古蘭經》;婦女將戴上伊斯蘭面紗。”

  這些“畫面”轉引自美國記者克裏斯托夫考德維爾所寫的《反思在歐洲的革命》(2009年)一書。可以説,很少有人相信上述情景會出現在40年後的法國、德國、挪威和義大利。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歐美知識界對歐洲“阿拉伯化”的焦慮。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