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地球”:讓地球人換個活法

時間:2010-05-31 10:43   來源:半月談網

  去年,IBM CEO彭明盛向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出“智慧地球”戰略。之後,這一概念被IBM引入中國,並且已經細化為“智慧的城市”。那麼,“智慧地球”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半月談內部版》2010年第5期就此進行了深入的報道:

  在我們居住的這個星球的各個角落,資源、能源的浪費驚人。而另一方面則是瀕臨枯竭的資源和日益深刻的環境問題。如何提高環境、能源、資源等的價值,創造一個宜居的世界?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2008年提出了將資訊技術(IT)融入供水、供電、交通等基礎設施,收集各領域的數據,並在此基礎上解決各種社會問題的方案,即“智慧地球”。

  智慧地球的核心是借助微處理器和射頻識別標簽等IT手段,使整個社會網路化,通過數據分析、比較和數據建模,使各種數據可視化,進而對所有資訊進行統一管理。

  長久以來,將物理基礎設施和IT基礎設施割裂開來是人們的思維慣性。於是,一邊是公路、建築物、電網、油井等,另一邊是電腦、數據中心、移動設備、寬頻等,各自為政。而IBM認為,網際網路浪潮後的又一次科技革命將是智慧地球,物聯網和網際網路進行全面融合,幾乎任何系統都可以實現數字量化和互聯。同時,計算能力的高度發展,使爆炸式的資訊量得到高速且有效處理,從而實現智慧的判斷、處理和決策。在此基礎上,人類可以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管理生産和生活,從而達到“智慧”的狀態。

  讓我們來看一看,智慧地球究竟如何實現它的智慧。

  智慧的交通:通過嵌于道路中的感測器實時獲取路況資訊,幫助監控交通流量。車上安裝的感測器監控車的狀態,將所有公共交通車輛和私家車整合到一個數據庫,提供單個網路狀態視圖,人們可以獲取實時的交通資訊,並據此調整路線,從而避免擁堵。

  智慧的鐵路:基於傳感設備的系統使車廂實現實時監控和自我診斷,可幫助鐵路企業提前預見潛在故障。智慧分析系統將鐵路狀況和乘客需求轉化為具體的數據,幫助實現動態資源調配,提升鐵路運力。

  智慧的能源:新型數字化電網能實現實時監控,降低線損,不僅能幫助人們更迅速地修復供電故障,而且有助於人們更智慧地獲取和分配電力。另外,智慧電網能提高整個電網對清潔能源接入的適應性以及運作控制的靈活性。可監控家庭用電情況的智慧電錶,讓消費者能夠加強對電能消耗的掌控,使每戶最多可減少25%的能源花費。

  智慧的食品:農産品包裝時配有二維、三維條碼或射頻識別標簽,裏面清晰地記錄了“從産地到餐桌”的各項資訊。消費者和品質監管部門可隨時上網查看這些資訊,形成對食品生産、加工、運輸、銷售各環節的全程監控,從而幫助食品供應鏈上的各個企業明確責任,保證消費者獲取安全的食品。根據這些資訊,企業還能夠簡化供應鏈,降低食品腐敗變質率,減少食品供應中的浪費。

  智慧的醫療:這一系統將是可靠的、互聯的、普及的,既有助於疾病的預防,又有助於醫療技術的創新。在智慧的醫療系統中,醫療資訊和記錄被整合起來,形成一個綜合的專業醫療網路。醫生能夠從中搜索、分析和引用大量科學證據來支援他們的診斷。智慧的醫療系統能實時感知、處理和分析重大醫療事件,進而快速、有效地做出反應,還能推動臨床研究和創新。

  智慧的零售:將智慧技術運用到包括製造商、供應商和零售商在內的整個零售系統,提高供應鏈各個環節的效率,同時減少浪費。智慧的零售能夠生産適量的商品並及時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能夠精確地控制商品從製造到出售的整個運輸過程,能夠基於消費者的實際需求和庫存狀況動態分配商品,這樣,商品的週轉時間可以從幾天縮短至幾個小時。

  在提出智慧地球之前,IBM公司還推出了“電子商務”“隨需應變”等新口號。有人不屑地認為,IBM是借炒作概念來掩飾其在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市場頹勢。但有專家指出,作為新一輪IT技術革命浪潮,智慧地球對人類文明影響之深遠,將遠遠超過網際網路。

  2009年1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就職後僅過一週,就與美國工商業領袖進行了一次圓桌會議。席間,IBM公司首席執行官彭明盛闡述了智慧地球概念,得到了奧巴馬的積極回應。專家分析,智慧地球不論是短期還是長期,都能帶來良好效益,尤其是在世界經濟低迷的現狀下,它對美國經濟甚至世界經濟走出困境都有重要意義。智慧地球要求國家對智慧的交通、智慧的鐵路、智慧電網等基礎設施加大投資,這些都能夠刺激短期經濟增長,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從長期來看,智慧地球有助於提高對有限的資源和環境的利用率,保護資源和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大量新一代基礎設施也將為未來的科技創新開拓廣闊的空間,增強國家長期的競爭力。

  克林頓政府將科技創新列入國家頂級發展戰略,提出了“資訊高速公路”的構想。這場網際網路革命推動了全球資訊化的浪潮,也將美國帶出當時的經濟低谷,使美國繼續鞏固了其霸主的地位。而奧巴馬試圖以智慧地球破局,這一戰略能否重現當年的一幕,世界拭目以待。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