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旺報》3日刊出署名文章《中國可以超越美國?》説,中國超越美國,已經不是一個不可能的命題,但要達成目標,中國還要一段漫長的路要走。似乎可預見,中國下一階段能否由量變到質變,關鍵不在內需市場、人口消費或製造水準等方面,而在軟性的社會文明、法治水準上。
文章摘編如下:
即使在金融海嘯襲擊下,去年中國經濟仍然力保高成長,並成為美國的大債主,表現舉世一枝獨秀。而根據中國的統計數字,中國有望超越日本,成為全球僅次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2009年的最新消息,中國出口貨物總值12000億美元,再次躍升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
一年又一年的兩位數高成長、一年又一年再創新高峰。世界在不斷為中國的表現驚異、鼓掌之際,不禁也思考:如此高度的成長,可以持續到幾時?
針對2009年的出口世界第一,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部副部長趙晉平謙虛地説:“從出口産品結構、自主創新能力及産業競爭力來看,中國還遠稱不上貿易強國。”
中國著名的經濟學者林毅夫曾在2006年預言,中國目前的崛起和20世紀60年代的日本極為相似。而日本用了28年的時間,在1988年每人平均收入超越了美國。因此,他大膽斷言,中國每年近兩位數字的高成長不但不會停止,反而會因中國的漸進改革政策而一路持續,到2030年,中國即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
但林毅夫留下了一個沒有解答的問題:日本在超越美國之後,經濟即停滯不動。且日本由20世紀60年代曾有的兩位數字高成長,由70年代開始便一路下降,70年代國內生産平均增長率為5%,80年代只有4%,90年代不到2%。近十年則幾乎停滯不動。中國要如何繼續保持經濟快速發展一直持續不墜呢?同時,即使林毅夫的樂觀預言是正確的,中國在20年後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因為中國人口是美國的5倍,屆時中國的每人平均收入僅達美國人的20%左右。屆時如何將“強國”變為“富民”,恐怕是另一則考驗。
中國超越美國,已經不是一個不可能的命題,但是要達成目標,中國還要一段漫長的路要走。再靠上面的出口數字近一點看,中國出口總額雖然超越第二名德國(11700億美元),但因為德國人口只有8000萬,中國卻有13億。平均下來,中國每人平均出口量遠小于德國。這樣的數字同時也間接説明瞭,中國出口産品主要以低成本、低價位商品為主,而德國之所以能夠靠8000萬人口創造第二名的産值,正是因為它以出口高價位産品為主。
除了機電及高新技術産品,德國另一個創造高出口産值的關鍵,是提供注重品牌、品質與售後服務的産品。這些正好可以充分解釋趙晉平的話。中國若要從量變到質變,必須由低價産品走向高價。而要生産高價産品,需要創新的技術;要銷售高價産品,則須提供可以信任的品牌與品質。
保護創新技術和品牌的價值,正是現代商業法制的核心。而也唯有在現代化的法制環境中,才有可能提供企業創新與經營品牌的誘因。因而似乎可以預見,中國下一階段,能否由量變到質變,關鍵不在內需市場、人口消費、或製造水準等方面,而在軟性的社會文明、法治水準上。(江雅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