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改善形象要少打“官腔”、多説“人話”

時間:2013-01-14 14:25   來源:人民網

  空洞無物的官話套話,已成為一些地方官場的一大特色。那些味如嚼蠟的官腔,破壞了官員群體的形象,也一直飽受公眾詬病。前不久,人民日報微博徵集“你最反感的官話套話”,響應者眾,“高度重視”、“親自過問”、“有關部門”等上榜。

  徵集“最反感官話套話”的微博,被萬餘網友轉發,並成為公眾熱議的話題,本身就是一種民意。翻看網友們的跟帖就不難發現,不少官員熱衷的詞語或句子,其實早已讓老百姓視聽疲勞,甚至淪為了坊間笑談。如此鮮活的民意反饋,值得深思。各級官員要想改善自身形象,不妨先從少打“官腔”、多説“人話”做起。

  官話套話讓人反感,一方面是因為,那些僵化的表達與公眾距離太遠。官僚主義作風讓一些領導幹部錯誤地認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高於群眾,在表達方面也要與群眾有所區分。心中有這樣的觀念,自然一開腔就會啟動“官腔”模式。領導幹部説話,如果與公眾不在一個頻率上,百姓自然聽不懂,也不想聽。

  另一方面,官話套話讓人反感,與有很多領導幹部經常光説不練有關。只要發生事故,馬上表態説“高度重視”,最終卻不了了之;只要談到問責,言必稱“嚴肅查處”,最終卻一再“抓小放大”。官話如此氾濫,讓一些領導幹部養成務虛的壞毛病。言而不行,行而不力,決而無果,降低了公眾對政府和官員的信任。

  那些在會議上、在電視裏滿嘴“官腔”的官員,並非生來就是這樣説話的。不難想像,他們與家人聊天、與朋友插科打諢時,也一定語言鮮活、情感豐富,跟普通人沒有什麼區別。但是,公眾大多時候能看到的,只是一個個語言僵化、態度冰冷、缺乏人情味的官員形象。

  官話套話之弊,無需贅言;多説“人話”的好處,想必所有人都清楚。現在的問題是,在一些地方,套話表達方式多年來相沿成習,已經成為“官場普通話”。下級幹部從上級領導那裏習得了説話的“技巧”,官話套話成為一種固定套路和模式,禍害的是整個行政體系。

  許多領導幹部時常感慨群眾工作過不好做,也時常為自身形象不佳而憂心。其實,要改善官員形象,有一個可操作性最強的途徑,那就是少打“官腔”、多説“人話”。在與公眾打交道時,各級領導幹部不妨試著放低姿態,多一些通俗易懂的語言,少一些自己都聽煩説膩的空話。用“心”交流,溝通才不會有距離,才能聽到最真實最鮮活的民聲,也才會更容易贏得百姓的尊重與信任。

  十八大之後,無論是高層領導身體力行“脫稿演講”,還是“八項規定”提倡“開短會、講短話、力戒空話套話”,都是在向僵硬死板的官場話風亮劍。希望這股新風能吹出官場新氣象,讓“官腔”越來越少,讓説“人話”的官員越來越多。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