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只是不希望看見官員下鄉奢靡浪費,至於吃不吃乾糧、速食麵,真不一定那麼在意。
據新華社報道,貴州省近日出臺新規,省委省政府和省直部門負責同志到鄉(鎮)、村調研一律自帶乾糧、速食麵,不給基層增加負擔。
十八大之後,中央出臺了改進工作作風的八項規定。現在貴州明確提出官員下鄉自帶乾糧,是很務實的跟進舉措,值得效倣。
當然,自帶乾糧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相比于城市,基層農村的條件普遍要差一些,應酬接待更是不能承受之重。這可能也是貴州特別提出官員“自帶乾糧”下鄉的現實原因。但在農村自帶乾糧,去縣裏、市裏是不是就可以放開手腳大吃大喝?顯然不是。如果在鄉鎮吃著速食麵,回到城裏仍然山珍海味,就不是真正的轉變作風,而是“表演轉變作風”。這是需要警惕的。
再詳實具體的規定,也不可能窮盡所有不良作風的表現。“改作風”的各項規定,本質上是執政黨和政府對民眾的一種承諾、對“自己人”的一種約束,只有內化為所有官員的自律行為,才能保證不跑形走樣。如果把規定當做“上有政策”,依舊“下有對策”、自行其是,顯然不僅危及個人,也有損政府形象。
“轉作風”有個最起碼的判斷標準——黨紀國法。無論去鄉鎮還是市縣調研,公務用餐標準本來皆有規定,只要依規行事,不至於民怨沸騰。現實中一些讓民眾詬病的不良作風,幾乎都是遊走在違法違紀的領域或邊緣。其實,民眾不要求官員去哪都“自帶乾糧”,只要其吃喝開銷合情合理、見得陽光就行。何況,如果村裏人吃的是窩窩頭,官員帶的乾糧是炒肉美酒,那還不如品嘗貧民的窩窩頭,品嘗貧民的疾苦呢。
換句話説,“改作風”其實不必設置太高的道德高標,只要依規合法即可。就此角度而言,除了倡導官員自覺,還要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推進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如果上級政府的許可權不濫用,下級就不會處心積慮招待吃喝;如果在預算關口管好政府的錢袋子,各級政府要想超標招待也難。
改變不易,持久更難。“自帶乾糧、速食麵”口號很能打動人心,但其能在多大範圍內實現、在多久的時間內延續,恐不容樂觀。説到底,民眾只是不希望看見官員下鄉奢靡浪費而已,至於吃不吃乾糧、速食麵,老百姓真不一定那麼在意。(敬一山 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