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布衣”能參多大的事
武漢市這次聘請“布衣參事”應了那句話,理想很豐滿,現實卻有些骨感。作為一次有益的嘗試,有很多地方還不盡如人意。
在面試現場,每個考生都要回答一道考題:“如果你當選為參事,你會通過哪些渠道、哪些方式更多更直接更鮮活地收集和反映社情民意?”向政府反映民意的途徑與渠道,本來應該是政府為“布衣參事”而提供,現在反倒成了考題,有些本末倒置了。如果政府不提供,公眾也好,“布衣”也罷,都無從參與政府管理,無從向政府反映民意。因此政府提供途徑與渠道,也正是公眾所希望政府公佈並提供的答案,這讓應聘者怎麼回答?其實,政府向民眾提供反映民意的渠道與途徑,是政府開門納諫、建立民主政府所必須。政府不但要向這些應聘的“布衣”提供,同樣也應該向全社會提供。此其一。
其二,這些應聘者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群眾,他們是否是真正意義上“草根”?施嵐,畢業于北京大學東方學系,武漢市旅遊局規劃法規處主任科員,屬於處級幹部;張楚培,武漢太和服裝有限公司高管;關升紅,武漢家政通網路服務有限公司顧問;劉志生,武漢市華風經貿有限責任公司經理;陳榮華,武漢金橋投資管理集團教育總監,2002年起擔任市區兩級政協委員;方宏,武漢炫龍科技公司副總經理。這些人並非處在社會底層,或是官員、或是高管,民眾的疾苦與需求,他們不一定真正知情和理解。因為他們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草根”,其能否代表群眾利益説話,公眾心中自然會有疑慮和擔憂。
其三,“布衣參事”會不會是政府一場“選秀”?會不會成為政府的擺設與“花瓶”?“布衣”能參多大的事?這在於政府能給他們提供多大的權力,能在多大程度上重視他們所反映的民意,能在多大意義上傾聽他們的議政與建言?政府能為他們提供多寬的途徑與多少渠道?如果下情不能上達,政府並不重視他們所反映的民意,那麼“布衣參事”最後就只能成為一場“選秀”,讓群眾失去參政議政的熱情與積極性。
其四,除了參事,“布衣”們又通過什麼渠道與途徑了解民意,是否真正代表草根與民眾利益説話參事,這也是公眾所關注的地方。雖然他們手中無權,但他們所參的事,能在多大程度與意義上代表群眾,是否真正體現民意?群眾怎樣監督他們?因為他們的參事為政府提供決策與建言,提供民意,可能會左右著政府工作,因此,同樣需要對他們進行監督。(朱忠保)
[責任編輯:張潔]